生物生存的環境

 

()    地球適合生物生存的特色:

A 地球上的生命現象:

(1)      地球是至今唯一出現生命的星球,最主要的因素是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

(2)      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能同時出現水的三態的星球;離太陽太近,星球表面的溫度太高,水成為水蒸氣,不適合生物生存;離太陽太遠,星球表面溫度太低,水凝固成冰,也不適合生物生存。

B 地球大氣層的功能:

(1)  調節【氣候】,維持地表的溫度。

(2)  提供生物【呼吸】及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氣體。

(3)  臭氧層能減少【紫外線】對地球生物的過度照射。

(4)  阻擋來自太空的碎粒直接撞擊地球,可以保護地球避免受到【隕石】的撞擊。
由於大氣層的在,因此在地表上可以看到【流星】【隕石】
月球因缺乏大氣層,因此只能看到【隕石】,無法見到【流星】

C  從太空看地球:

(1)  從外太空看來,地球是一顆【水藍】色的星球。

(2)  台灣東部的【太平洋】是目前全球最大水域,與【大西洋】【印度洋】【北極海】大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0%,而陸地僅佔約30%。

(3)  地球上,陸地及海底主要是由【岩石】組成,岩石經過不斷地風吹、雨打、日曬後,變成了碎塊,再成為碎屑,最後成為地表常見的沙或土壤。

(4)  由岩石變成沙或土壤,經常需要經歷幾千年或是幾十萬年的時間。

(5)  土壤中所含有的【水分】【空氣】【礦物質】等能提供陸地上的生物生長所需;也能經由河流或風挾帶塵土到海水中,提供海洋生物所需的養分。

 

(   )1.       月球表面布滿隕石坑洞,地球則否,這說明了以下哪項事實? 
(A)
月球上缺乏水的調節 (B)月球缺乏大氣層保護 (C)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大,吸引隕石撞擊 (D)月球的組成全部都是岩石。

【答案】:【B

【解析】:月球因為缺乏大氣層保護,因此太空中的隕石落下,直接撞擊月球,形成月球表面的坑坑洞洞。

 

(   )2.       下列哪一組氣體在低層大氣中具有較固定的比例? 
(A)
臭氧與水氣 (B)氧氣與氮氣 (C)水氣與二氧化碳 (D)氮氣與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空氣的組成中,氮氣佔78%,約4/5,氧氣佔21%,約1/5
氮氣和氧氣是比例穩定的氣體。

 

(   )3.       地球上的海洋是如何形成的? 
(A)
地殼溫度冷卻後,水氣凝結成雨水降下,在地表低漥處匯集 (B)火山活動大量噴出水來 (C)地球形成時就有了 (D)外星人把水移過來的。

【答案】:【A

【解析】:地球上的最出火山噴發時,產生大量的水蒸氣,而熔岩也釋放大量的水氣,隨後地球的溫度逐漸下降,地殼的溫度冷卻後,水氣慢慢凝結,成為雨水降下,在地表低漥處匯集成為海洋。

 

(   )4.       下列哪一種氣體在現在的低層大氣中,所占的體積比例最高? 
(A)
氮氣 (B)臭氧 (C)二氧化碳 (D)水氣。

【答案】:【A

【解析】:空氣的組成中,氮氣佔78%,約4/5,是含量最多的氣體。

 

(   )5.       雨、露、霜、雪、雹等「天氣」現象,主要是因為大氣中含有下列哪一種物質? 
(A)
氧氣 (B)氨 (C)二氧化碳 (D)水氣。

【答案】:【D

【解析】:雨、露、霜、雪、雹等「天氣」現象,是由於水蒸氣含量的變化,隨著不同的溫度而產生。

 

(   )6.       地球上的哪一部分約占地表總面積的30%,且可作為生物棲息的場所? 
(A)
水域 (B)陸地 (C)大氣 (D)火山。

【答案】:【B

【解析】:地球上的『陸地』的面積,約占地表總面積的30%,

 

(   )7.       建築物之所以能夠穩固的座落在地表上,是因為陸地主要是由什麼所構成的? 
(A)
堅固的岩石 (B)堅硬的冰 (C)炙熱的岩漿 (D)柔軟的海水。

【答案】:【A

【解析】:地球上的陸地,包含堅硬穩定的地殼岩石,因此建築物才能高聳地建立。

 

(   )8.       下列何者是大氣層的功能?
.阻擋隕石直接撞擊地球;乙.減少紫外線的照射;丙.調節地表的溫度;丁.產生閃電與雷暴;戊.提供生物所須的水分。 
(A)
甲乙丙丁戊 (B)甲乙丙 (C)乙丙戊 (D)甲丁戊。

【答案】:【A

【解析】:甲.大氣層可阻擋太空隕石直接撞擊地球,於是可見到流星劃過天際。
.大氣層中的臭氧層,可減少紫外線的照射,避免生物的生命受到危害。
.大氣層可調節地表溫度,適量的二氧化碳氣體可讓地球的溫度維持適合生物生存的溫度。
.大氣層因水氣含量的變化,可以產生閃電與雷暴。
.大氣層中水氣的凝結形成降水,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水分。

 

(   )9.       大氣的組成包括氧氣、氮氣、水氣、臭氧及二氧化碳等,其中最能吸收紫外線,保護動植物免於受傷害的氣體為何? 
(A)
水氣 (B)氧氣、氮氣 (C)二氧化碳 (D)臭氧。

【答案】:【D

【解析】:臭氧能吸收紫外線,保護地表的動植物免於生命受到危害。

 

(   )10.   下列關於地球環境的敘述,何者錯誤? 
(A)
有陸地可提供生物棲息的場所 (B)水皆以液態存在 (C)有大氣層能阻隔來自外太空的危險 (D)具備生物呼吸所需的氣體。

【答案】:【B

【解析】:(B)錯誤,地球上的水因距離適中,能夠同時以固態、液態、氣態存在。

 

(   )11.   潛水的時候通常會攜帶氣瓶,一般來說,淺海潛水的氣瓶中空氣成分含量為:氧氣占五分之一、氮氣占五分之四。請問下列何者為使用這樣空氣比例的主要原因? 
(A)
氧氣含量太多會使氣瓶爆炸 (B)模擬陸上空氣成分的比例 (C)避免潛水夫症的產生 (D)減少氧氣使用的浪費。

【答案】:【B

【解析】:潛水攜帶氧氣瓶,是模擬在陸地上的環境,使體內的氧氣需求和在陸地相同。

 

(   )12.   地球上水體所占百分比如右表,已知海水與冰川都是不易利用的水,則易利用的水資源約占地球各類水體的百分之多少?
(A)0.001
 (B)0.036  (C)0.365 (D)0.401

【答案】:【D

【解析】: 生活上能利用的水,只有地下水和河水、湖水,兩者所佔的比例約為0.365%+0.036%=0.401

 

(   )1.       有關地球大氣的敘述,何者錯誤? 
(A)
現今大氣中氧氣占最高的比例 (B)二氧化碳含量極少 (C)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現後,大氣中的氧氣才開始增加 (D)原始地球火山活動噴出的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現今大氣中是『氮氣』的氣體量占最高的比例,氧氣則是第二位。 

 

(   )2.       下列哪一項因素不是生命能在地球發源的重要原因? 
(A)
富含氧氣 (B)富含有機化合物 (C)擁有海洋 (D)溫度適中。

【答案】:【A

【解析】:最初的生命形成,並沒有氧氣的存在,是由於後來的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才產生氧氣。
早期的生物是屬於異營性生物,並不需要氧氣。

 

(   )3.       若駕駛太空船環繞地球一圈,在所看到的景緻中,占地表最大面積的為下列何者? 
(A)
陸地 (B)火山 (C)海洋 (D)樹木。

【答案】:【C

【解析】:地球上面積最大的是海洋,約佔地球面積的70%。

 

(   )4.       有關地貌形成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
地貌產生改變通常需長時間才能有明顯變化 (B)地球並非一開始就具有固體外殼 (C)風、雨、流水等現象能持續改變地球面貌 (D)地球已不再發生地震及火山活動。

【答案】:【D

【解析】:地球仍有不斷地板塊運動,火山噴發、板塊撞擊等地質運動發生。

 

(   )5.       月球表面布滿坑洞,請問下列解釋何者較合理? 
(A)
缺乏液態水存在 (B)引力較地球大 (C)距太陽較遠 (D)沒有大氣層保護。

【答案】:【D

【解析】:月球表面坑坑洞洞,是因為缺乏大氣層的保護,因此隕石直接落至月球表面。

 

(   )6.       下列關於月球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
看不到隕石 (B)看不到流星 (C)看不到日出日落 (D)沒有紫外線照射。

【答案】:【B

【解析】:月球因為缺乏大氣層,因此看不到流星。
流星是太空隕石穿越大氣層,因為高熱,使得隕石燃燒的現象。

 

(   )7.       氣象預報中所預報的「紫外線指數」,主要反應下列何種現象對環境造成衝擊?
(A)
氮氣過量 (B)氧氣劇減 (C)氣溫異常上升 (D)臭氧層破洞。

【答案】:【D

【解析】:氣象預報中所預報的「紫外線指數」,是由於臭氧層破洞後,使地球上的紫外線過量,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脅。

 

(   )8.       地球之所以適合生物生存,以下何者不是主要的原因? 
(A)
有大氣層保護 (B)有堅硬的岩石地殼 (C)有液態的水 (D)有人類的存在。

【答案】:【D

【解析】:生物的生存,是由於環境的適合,但是人類破壞環境,經常是導致許多生物滅絕的主因。

 

(   )9.       目前低層大氣中含量次高的氣體為何? 
(A)
水氣 (B)氮氣 (C)二氧化碳 (D)氧氣。

【答案】:【D

【解析】:空氣中的主要成分:氮氣佔78%、氧氣佔21%、其他氣體1%。
因此含量次高的氣體為氧氣。

 

(   )10.   關於地球大氣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
大氣中最多的氣體是氮氣 (B)天氣變化與水蒸氣有關 (C)二氧化碳能提供植物呼吸所需 (D)臭氧可吸收有害的紫外線。

【答案】:【C

【解析】:(C)錯誤,二氧化碳能提供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氣體,氧氣提供生物呼吸作用的氣體。

 

(   )11.   關於空氣中各成分的比例,下列何者正確? 
(A)
二氧化碳78%、氮21%、其他氣體1% (B)78%、氮21%、其他氣體 1% (C)21%、氮78%、其他氣體1% (D)78%、二氧化碳21%、其他氣體1%。

【答案】:【C

【解析】:空氣中的主要成分:氮氣佔78%、氧氣佔21%、其他氣體1%。

 

(   )12.   下列的圓形圖中,若以斜線區域代表水域,未塗色區域代表陸地,則何者最能表示出地球表面水域與陸地的面積比例?
(A)
 (B) (C) (D)

【答案】:【A

【解析】:地球表面,海洋(斜線區域)面積佔70%,陸地(空白區域)面積佔30%。

 

(   )13.   從空照圖可看出地球陸地的地貌通常是什麼樣子? 
(A)
處處平坦 (B)布滿隕石撞擊的坑洞 (C)一片貧瘠 (D)有高低起伏變化。

【答案】:【D

【解析】:地球由於不斷地造山運動、火山爆發、板塊撞擊,導致地面隆起,而流水的侵蝕地形,使隆起的地面趨於平緩,因此造成地球各種高低起伏變化。

 

(   )14.   西元 1953 年芝加哥大學米勒曾實驗,模擬地球早期的大氣,將甲烷、氨、氫氣、水蒸氣等放在插有電極且密閉的容器中測試,能量由紫外線及放電等方法提供,然後證明這樣可以生成胺基酸等化合物。請問此一實驗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A) 
證明無機物可以形成構成原始生命的基本物質    (B)  研究如何分解胺基酸  (C) 分析地球早期的天氣變化  (D) 探討電解水蒸氣的新方法。

【答案】:【A

【解析】:米勒實驗模擬駔出地球形成的氣體,在實驗室中,以密集的放電和強烈的紫外線,構成了幾單的有機物質,證明最初的地球環境,有能力合成有機物質,於是地球的新生命,可能是這些最初的氣體構成的。

 

(   )15.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依照歷史先後順序何者正確?
(
大氣中充滿從地球內部噴發出來的氣體;(地球非常炎熱,地表到處是火山,布滿滾燙的融岩;(有機物結合成蛋白質,接著形成細胞構成生命;(當地球逐漸冷卻,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水降落到地表,雨水累積在低窪的地表形成海洋。 
(A) 
甲乙丙丁  (B) 甲丁乙丙  (C) 乙甲丙丁  (D) 乙甲丁丙。

【答案】:【D

【解析】:地球上的生命起源:
(1) 
炎熱的地球,早期到處火山噴發,形成岩漿海。
(2) 
大氣中充滿從地球內部噴發出來的氣體。
(3) 
地球逐漸冷卻,大氣中水蒸氣凝結成水降落到地表,雨水累積在低窪的地表形成海洋。
(4) 
有機物結合成蛋白質,接著形成細胞構成生命。

 

(   )16.   比較今日的大氣和原始地球大氣中組成的氣體成分,無法發現下列何種事實? 
(A) 
二氧化碳的含量變多了  (B) 原始地球的水氣很多  (C) 今日地表的海水,源自早期地球火山的爆發  (D) 光合作用生物的出現會消耗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現今的二氧化碳含量較以前少很多,最初的火山噴發,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由於二氧化碳溶於水中,因此早期的二氧化碳才會大量減少。

 

(   )17.   生物學家認為最早的生命可能是自然發生的,其理由為何? 
(A) 
原始生物不需要營養物的供應  (B) 最早的生命構造非常簡單  (C) 古代的地球環境和現在不同,有自然形成的多項因素  (D) 目前尚未證實有外星人。

【答案】:【C

【解析】:地球最初形成時,強烈的閃電及大氣作用,因此在高溫下,可能容易產生大量的有機物質,在適當的反應下,於是產生了新生命。
如今的地球,沒有當初的類似環境,因此不容易合成有機物質。
因此古今的差異,最主要是由於地球的環境不同,所導致的差別。

 

(   )18.   地球上大氣的改變過程有:
(
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氣和氦氣等較輕的氣體;(原始地球火山爆發噴出大量的水氣、二氧化碳及氧氣;(光合作用生物形成後,氧氣的含量漸次增加。
以上哪些是正確的? 
(A) 
只有甲、乙  (B) 只有甲、丙  (C) 只有乙、丙  (D) 甲、乙、丙皆正確。

【答案】:【B

【解析】:地球形成的演變:
地球最初形成,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氣和氦氣等較輕的氣體;
地球形成薄層地殼,不斷地火山噴發,產生大量水氣、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碳』,沒有氧氣;
能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形成後,才產生氧氣,因此大氣中氧氣的含量才能漸次增加。

 

(   )19.   欲判斷甲、乙、丙、丁四個物體何者為生物,分別用四個容器裝好,結果發現,甲:可由一個變成兩個。乙:可一代一代繁殖下去。丙:在加熱到 100℃時,沒有任何變化。丁:可以跑完一百公尺。則下列何者正確? 
(A) 
甲、乙、丙、丁均為生物  (B) 僅甲、乙為生物  (C) 乙為生物,其他則無法判斷  (D) 甲、乙、丙、丁均為無生物。

【答案】:【C

【解析】:乙:可一代一代繁殖下去,繁殖是生物的特徵。
甲:由一個變成兩個,數量增加不一定是繁殖現象。
|
丙:在加熱到 100℃時,沒有任何變化,像石頭一樣,加熱後沒變化。
丁:可以跑完一百公尺,汽車能也跑100公尺。

 

(   )20.   甲、乙兩物體何者具有產生新個體之能力,可經由下列哪一項的實驗判斷? 
(A) 
觀察是否會吸收水分  (B) 觀察是否會利用氧氣  (C) 觀察是否需要養分、並排出廢物  (D) 觀察其是否會動。

【答案】:【C

【解析】:需要養分、並排出廢物,是生物的代謝功能,生命現象的主要特徵之一。
衛生紙能吸水,因此吸水不是生物才有的特性。
蠟燭燃燒會利用氧氣,因此氧氣不是只有生物需要。
汽車會動,會動的不一定是生物。

 

 1. 由太空看地球,可發現地球外由一層朦朧的大氣層包覆著,並有白色的浮雲點綴,大氣之下是一片藍色的海洋與輪廓鮮明的陸地,形成了生意盎然的美麗面貌!試回答下列問題:

(   )1.       地球中哪一部分的存在得以維持地表的溫度,並阻隔來自太空的危險物質? 
(A)
海洋 (B)陸地 (C)火山 (D)大氣。

【答案】:【D

【解析】:地球由於大氣層的存在,因此可以隔絕太空的宇宙射線和隕石。

 

(   )2.       在低層大氣層的組成成分中,變化最大的是下列何者? 
(A)
氧氣 (B)二氧化碳 (C)水氣 (D)氮氣。

【答案】:【C

【解析】:地表變化最大的氣體是水蒸氣。
晴天時高氣壓壟罩,水蒸氣含量少。
陰雨天氣或是颱風,形成低氣壓,水蒸氣含量大。

 

(   )3.       大氣中,可以保護生物不受過量紫外線照射的是哪一種氣體? 
(A)
氮氣 (B)氧氣 (C)水氣 (D)臭氧。

【答案】:【D

【解析】:臭氧層可以保護地球上的生物。俾米受到過度的紫外線照射,使得生命受到威脅。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數與倍數_page_01.jpg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冊006-感嘆句_page_1.jpg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賣油翁_page_1.jpg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會中的文化_page_01.jpg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文_page_01.jpg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領前期的社會與文化_page_01.jpg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物質的世界_page_001.jpg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質篇礦物重點整理_page_1.jpg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的起源和分布

()   地球環境的演變:

A 地球的形成:

(1)地球是宇宙中目前所知唯一有生物存在的星球。

(2)地球於46億年前】形成時,原始大氣和現今【不同】

(3)歷經頻繁的【閃電】及強烈的太陽【輻射(紫外線)作用,形成簡單的有機物(【胺基酸】【核酸】)隨著雨水進入海洋,終於形成原始細胞(【原核】生物,如細菌、藍綠藻)

(4)根據生命起源的許多證據顯示,最初的生物是由【無生物】演變而來的。

(5)目前所之最原始的生物,可能是構造非常簡單的【原核生物】

(6)地球上目前存在的生物,都是由【親代】進行【生殖】作用(【有性】生殖或【無性】生殖)所產生的。

 

B 地球上的氣體:

(1)原始的地球初形成時,缺少【氧氣】【氮氣】,原始的氣體包含【氫氣】【氦氣】【甲烷】【氨氣】等氣體。

(2)薄弱的地殼導致火山爆發,噴出【水蒸氣】【氮氣】【二氧化碳】

(3)熔岩會釋放出【水蒸氣】【二氧化碳】

(4)高溫的地球逐漸冷卻,水蒸氣凝結成為【水】,於是匯集成為廣大的【海洋】

(5)二氧化碳溶於水與鈣結合成【碳酸鈣】(【石灰岩】);綠色植物出現後,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氣,因此二氧化碳的含量【減少(降低)

 

C  生命的誕生:

(1)由於大氣中的各種成分在【雷電】作用和強烈的【紫外線】照射,在海洋中逐漸產生簡單的有機物質(【胺基酸】【核酸】)

(2)胺基酸及核酸逐漸合成複雜的有機物,於是海洋中有【生命】出現。

(3)構造複雜的蛋白質開始出現生命現象,於是簡單的生物出現,以攝取海洋中現成的有機物為食物,稱為【異營性】生物。

(4)地球逐漸冷卻,雷電作用減少,水中的有機物質日漸減少,生物開始缺乏食物來源,於是【自營性】【綠色】植物出現,進行【光合】作用,自行製造養分。

(5)【光合】作用的綠色植物出現後,大氣中的【氧氣】漸增,【二氧化碳】漸少,終於形成現今以【氮氣】(78%)【氧氣】(21%)為主的大氣。

(6)原始生命來自於有機物混合入水中,這些生物依賴依賴岩石中的成分維生。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大約距今【三十八億】年前。
人類的祖先出現距今大約200萬年】前。
目前發現最早的生物是【藍綠藻(距今約35億年前)

D  地球的變化:

(1)地球環境常因外力的改變,而產生巨大的變化,
例如:【火山】或大隕石撞擊地球。

(2)【冰河】時期使地球溫度巨大改變,造成許多生物的大滅絕。

E 生命起源的探討:

(1)1953年,科學家米勒尤里經由電極放電,模擬地球最初形成時期,太陽輻射線和閃電,在強大能量作用下,將原始大氣成功地合成一些能構成生命的基本物質。

(2)科學家推論:這些簡單的有機物質溶於高溫的海水中,經由聚積作用,合成較複雜的聚合物。

(3)地球上第一個生命,應該是在『海洋』中形成的。

 

 

 

 

()   課堂補充:

A 知識:

(1)大致上分為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兩大類。

(2)自然科學分為:

甲、   物質科學:物理、化學(二、三年級的主要內容)

乙、   環境科學:地球科學(三年級的主要內容)

丙、   生命科學:生物(一年級的主要內容)

 

B 常見物質的化學式:

(1)氧氣:O2
生物呼吸需要;約佔空氣體積的1/5
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時產生。

(2)氮氣:N2
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約佔空氣體積的4/5
地球形成過程中,火山噴發的氣體。

(3)水蒸氣()H2O
地球表面約佔70%的海洋。
生物體內進行消化、排泄、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質。

(4)氨氣:NH3
易溶於水,有臭味的氣體;
為地球最初形成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之ㄧ。
由於雷電及紫外線的作用,甲烷和氨氣可能是合成蛋白質的主要物質。

(5)甲烷:CH4
天然氣的主要成分;
為地球最初形成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之ㄧ。
由於雷電及紫外線的作用,甲烷和氨氣可能是合成蛋白質的主要物質。

(6)碳酸鈣:CaCO3
俗稱灰石,為一般大理石、貝殼、蛋殼的主要成分。
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會產生白色沉澱,即為此物質。

 

C  生物發展的流程:

 

 

太陽形成(50億年前)à地球形成(46億年前)à火球à逐漸冷卻à形成薄而不均勻的地殼à隕石撞擊à岩漿海。
原始大氣(包含H2、He、CH4、NH3)àH2和He因太輕逃逸至太空中
à火山噴發à產生大量水蒸氣(H2O)、二氧化碳(CO2)和氮氣(N2)
à熔岩釋放出水蒸氣(H2O)、二氧化碳(CO2)
à溫度冷卻至100℃以下,水蒸氣結成水à形成海洋
à二氧化碳溶於水,形成碳酸,和水中的礦物質(鈣離子)結合成碳酸鈣à形成石灰岩
à氨氣、甲烷在雷電及紫外線的作用合成簡單的有機物質à胺基酸、核酸
à部分的胺基酸、核酸結合成蛋白質
à蛋白質產生了生命(最早形成的生物),以現成的有機物質為食物(異營性生物)
à地球溫度下降,雷電作用減少,無法合成更多的有機物質。
à異營性生物食物來源缺乏à綠色植物含葉綠體,行光合作用,
  合成葡萄糖(自營性生物),並產生氧氣。
à氧氣合成臭氧,大氣中形成臭氧層,隔離紫外線。
à海洋中的生物開始在陸地出現
à陸地上出現植物à陸地上出現動物。

 

D  無生物(海洋中)à異營性生物(海洋中)à自營性生物(海洋中)à陸地植物à陸地動物

E         

 

 

( )1.     有關地球大氣的敘述,何者錯誤? 
(A) 
現今大氣中氧氣占最高比例 (B) 二氧化碳含量極少 (C) 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現後,氧氣才開始增加 (D) 地球形成初期,火山爆發的氣體就含有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現今大氣中,氮氣的含量最高,約佔4/5,氧氣第二高,約佔1/5

 

( )2.     地球最初的生命起源是哪種方式? 
(A) 
由生殖作用產生 (B) 在太空發生 (C) 在高空發生 (D) 由無生物自然發生。

【答案】:【D

【解析】:地球上最初的生物是由無生物演變而來。
 
簡單的有機物à複雜有機物à簡單的生命。

 

( )3.     關於地球,下列各項敘述何者錯誤
(A) 
地球原始的大氣成分與現今相同 (B) 地球約在35億年前開始有生命存在 (C) 地球形成至今約已46億年 (D) 地球初形成時非常的熾熱。

【答案】:【A

【解析】:地球的原始大氣含氫氣、氦氣、甲烷、氨氣;目前的大氣是氮氣、氧氣為主。

 

( )4.     地球上最早的有機物如何形成?
(A) 
早期的植物行光合作用釋放出有機物 (B) 地球早期火山活動噴發出許多有機物 (C) 地球形成時已有有機物了 (D) 天空雲層時常閃電,使地球大氣中的成分彼此反應,產生有機物。

【答案】:【D

【解析】:有機物形成是由於閃電、紫外線作用,將大氣中的氨氣、甲烷等氣體成分合成蛋白質。

 

( )5.     有關生命的起源,下列何者正確? 
(A) 
最早的生物可能出現在火山熔岩中 (B) 最早的有機體,可能是由大氣中的水氣、氧氣及二氧化碳等反應而成 (C) 最早的生物可能依賴岩石中的成分或其他有機物維生 (D) 直到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現後,大氣中才開始有氮氣出現。

【答案】:【C

【解析】:最早的生命出現在海洋中;最早的有機物可能是空氣中的甲烷、氨氣,藉由大氣的閃電與紫外線作用而產生的。最初的生物可能是以現成的有機物,或是岩石中的礦物質成為作為食物來源。
火山噴發時,才開始產生氮氣;
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後,才開始產生氧氣。

 

( )6.     有關地球生物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 
地球上的生命首先出現於46億年前 (B) 今日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一開始便存在的 (C) 生物因地球環境的改變而生存或消失 (D) 人類在地球上算是古老的生物物種。

【答案】:【C

【解析】:地球上的生命距今約三十多億年前;
生物的形成是經由不斷地演化才成為今日生物世界;
地球環境改變,如氣溫的變化,導致生物的滅絕或消失;
人類的生存距今僅二百萬年,在地球歷史的時間比例極短。

 

( )7.     地球上生命起源,依照歷史先後順序排列何者正確?
(
大氣中充滿從地球內部噴發出來的氣體; 
(
地球非常炎熱,地球表面到處是火山,布滿滾燙的熔岩; 
(
有機物結合,接著形成生命; 
(
地球逐漸冷卻,大氣中水蒸氣凝結成水降落到地表,雨水累積在低漥的地表形成海洋。
(A)
ààà丁 (B)ààà丙 (C)ààà丁 (D)ààà丙。

【答案】:【D

【解析】:地球為一團火球à表面都是火山、熔岩à噴發出二氧化碳、氮氣、水蒸氣à溫度降低,水蒸氣凝結成水,匯集成海洋à有機物合成、形成生物、產生生命。

( )8.     約在30多億年前,地球上開始有生命的存在,一直到現在,地球上依然是有各式各樣的生物生活在各種環境,請問在如此漫長的歲月中,生物的種類數量是如何變化? 
(A) 
所有生物都不會滅絕,從以前到現在持續增加當中 (B) 生物會滅絕,但仍然保持以前的生物種類 (C) 生物曾經全部滅絕後,又從環境中生成有機物,重新形成原始的生命 (D) 許多生物因無法適應環境而消失,又重新演變出各式各樣的生物。

【答案】:【D

【解析】:當環境改變,黨至大部分的生物因無法適應而滅絕,僅少數種類的生物,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因此生存下來,環境的巨大變化,經常為生物演化的原動力,此為天擇的過程。

 

( )9.     有關地球的敘述,下列何者是正確的? 
(A) 
地球形成初期,火山活動頻繁,噴發出的氣體不包含水氣 (B) 地球形成初期溫度很高,但今天已低於攝氏零度以下 (C) 地球的地貌至今仍持續改變中 (D) 地球有堅硬的外殼,即使地震、火山活動也都不會改變地表。

【答案】:【C

【解析】:地球噴發的氣體包含水蒸氣、二氧化碳、氮氣等。地球最初的溫度極高,現今地球的平均溫度約15℃;地球的面貌隨著板塊的運動、火山的噴發、地震等作用,隨時都在變化。

 

( )10. 下列關於大氣的敘述,何者正確?
(A) 
空氣中的氧氣含量達目前的比例後,生命才開始出現 (B) 地球剛形成時的原始大氣,其中的氫氣和氦氣不久後都散逸到太空中 (C) 原始大氣和火山噴發出的氣體作用,才產生目前的大氣 (D) 現今大氣主要是地球火山爆發所製造的。

【答案】:【B

【解析】:在有氧氣之前,便已有簡單的生物存在;地球的發展演變過程,火山的噴發,產生氮氣;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 )11. 雖然科學家無法親眼目睹地球的誕生,但是根據研究推測,下列有關地球初形成時環境的敘述,何者錯誤?
(A) 
地球到處是熾熱的岩漿海  (B) 經常有小岩塊撞擊地球  (C) 閃電頻繁、紫外線非常強烈  (D) 熔融的物質逐漸冷卻,固化為均勻的岩層。

【答案】:【D

【解析】:地球的溫度降低,形成地殼,但是並非均勻穩定,隨著火山的活動,板塊的運動等現象,地球的地殼也隨時變化,並非均勻穩定不變。

 

( )12. 下列何者不是所有生物都能表現出來的生命現象?
(A) 
代謝  (B) 運動  (C) 生長  (D) 繁殖。

【答案】:【B

【解析】:植物沒有明顯的運動現象。

 

( )13. 下列何者其有生命現象?
(A) 
岩石  (B) 礦物  (C) 細菌  (D) 空氣。

【答案】:【C

【解析】:細菌是生物。

 

( )14. 下列何者為生物?
(A) 
砂石  (B) 肥皂  (C) 煤塊  (D) 果樹。

【答案】:【D

【解析】:果樹是生物。

 

( )15. 下列哪一項不是生物維持生命所必需的?
(A) 
日光  (B)   (C) 空氣  (D) 土壤。

【答案】:【D

【解析】:生物生存不一定需要土壤,例如漂浮在高空的細菌。

 

( )16. 陸地上黑暗的洞穴裡,有蝙蝠生存,但卻不易找到綠色植物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A) 
缺乏土壤  (B) 空氣稀薄  (C) 溫度太低  (D) 缺乏日光。

【答案】:【D

【解析】:黑暗的洞穴缺乏陽光,無法提供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的能量。

 

( )17. 在地球的陸地上,何處比較容易發現生物的蹤跡?
(A) 
乾燥缺水的沙漠  (B) 缺乏光照的地洞  (C) 溫暖多雨的森林  (D) 終年冰凍的極地。

【答案】:【C

【解析】:生物生存的有利條件是溫暖有水。

 

( )18. 有關地球形成過程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 
約在46億年前,地球由太陽系裡許多物質及岩塊相互撞擊、聚合而成  (B) 地球剛形成時非常熾熱,呈熔融狀態  (C) 地球形成後因火山活動噴出大量水氣、二氧化碳和氧氣,形成早期的大氣層  (D) 迄今地球內部溫度仍然很高,會引發地震或火山爆發等活動。

【答案】:【C

【解析】:早期的大氣是指氫氣、氦氣、甲烷、氨氣。

 

( )19. 科學家認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可能是在原始海洋中自然發生的,主要的理由是什麼?
(A) 
原始生物不需要營養物的供應  (B) 最早的生命構造非常簡單  (C) 地球形成初期的環境和現在不同  (D) 太陽系中只有地球有水和大氣。

【答案】:【C

【解析】:地球最初的環境和現今不同,因此生物攝食的方式不同。地球形成過程先產生海洋,隨著雷電及紫外線作用,將空氣中的無機物,產生反應形成有機物,最後形成生命。

 

( )20. 下列哪一項不是生命的現象?
(A) 
綠豆種子發芽  (B) 酵母菌由一個變成兩個  (C) 青蛙長出後肢  (D) 水分子進入細胞。

【答案】:【D

【解析】:水分子進入細胞是滲透作用,為細胞內的物質活動,不屬於生命現象。

 

( )21. 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區,生物的數量和種類都很稀少,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A) 
缺乏空氣  (B) 缺乏能源  (C) 缺乏水分  (D) 氣壓太大。

【答案】:【C

【解析】:撒末地區生物種類和數量稀少,是因為缺乏水分。

 

( )22. 海洋探測船在例行探測任務中,於深度300公尺處,發現有烏賊、蝦、蟹、魚等,卻沒有藻類或綠色植物的蹤影。下列何者是此現象最主要的原因?
(A) 
溫度太低  (B) 壓力太大  (C) 缺乏陽光  (D) 缺乏空氣。

【答案】:【C

【解析】:陽光無法穿透超過300公尺深的海洋,因此愈深的地方因陽光不足,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因此超過300公尺的地方,可以有各種動物覓食,但是不會有植物存在。

 

( )23. 海拔7,000公尺以上的山區,很難找到動物的蹤跡,下列何者是最主要的原因?
(A) 
氣溫太高  (B) 氣壓太高  (C) 空氣稀薄  (D) 陽光不足。

【答案】:【C

【解析】:7000公尺的高空,很難找到生物蹤跡,是因為氣溫太低、氣壓太小、空氣稀薄。

 

( )24. 下列哪一項不是地球能孕育生命,適合生物生存的有利條件?
(A) 
地球上有空氣存在  (B) 地球距離太陽遠近適中、溫度適宜  (C) 地球上有水,可供給生物生存所需  (D) 地球上有大量的岩石及礦物。

【答案】:【D

【解析】:月球也有大量的岩石及礦物,但並沒有生物存在。

 

( )25. 地球初形成時,某些無生物在偶然的機會下形成了構成生命體的有機物,進而演變成早期的生物。科學家該如何判定初形成的有機物是否具有生命現象?
(A) 
是否具有細胞壁  (B) 細胞的構造是否完整  (C) 是否具備了可自行複製的機制  (D)是否具備葉綠體的構造。

【答案】:【C

【解析】:生物有明顯的生命現象,包含:營養(代謝)、生長、感應、生殖等。生物自行複製的機制,為細胞生長或生殖的重要特徵。

 

( )26. 生存在乾燥沙漠仙人掌,其葉呈針狀,與適應環境有何關係?
(A) 
減少水分的蒸散  (B) 增加光合作用的速率  (C) 可儲存大量的養分  (D) 增加水分吸收的面積。

【答案】:【A

【解析】:仙人掌的針狀葉,主要是在減少水分的蒸散作用。

 

( )27. 通常藻類或綠色植物只能在數十公尺深的海洋裡生活,但有些動物卻能生活在10,000公尺的深海,推測其原因,下列何者是較合理的解釋?
(A) 
能自行製造養分  (B) 以淺海沉澱下來的生物屍體為食物  (C) 能迅速的浮到海面上捕捉食物  (C) 能利用海水化合成養分。

【答案】:【B

【解析】:深海處的生物是以淺海生物死亡後的屍體沉澱至海底,作為主要的食物來源。

 

( )28. 下列四圖中,以哪一個圖最能代表藻類和魚類在海洋中不同深度的數量比較?(」代表陽光到達深度的極限,「」表藻類的數量,「」代表魚類的數量)
(A)          (B)           (C)           (D) 

【答案】:【A

【解析】:藻類數量僅海平面300公尺以內數量較多,深處則急遽減少。魚類在深處的數量略減,差異不是很大。

 

( )29. 地球大氣組成的演變過程主要包含三個階段:
(
)以氮、氧為主;()以氫、氦、甲烷、氨為主;()以水氣、二氧化碳、氮為主。
下列關於其演變的順序何者正確?
(A) 
  (B)   (C)   (D) 甲。

【答案】:【B

【解析】:原始大氣為()à火山噴發產生()à今日大氣形成()

 

( )30. 下列何者不是生物?
(A) 
硫酸銅晶體  (B) 欣欣向榮的荷花  (C) 不會游走的牡蠣  (D) 爬來爬去的螞蟻。

【答案】:【A

【解析】:硫酸銅晶體不是生物,是屬於礦物晶體。

 

( )31. 下列哪一項不是生物所表現的生命現象?
(A) 
綠豆發芽  (B) 大石頭風化成兩個  (C) 碰觸含羞草,其葉子會閉合  (D) 小狗在電線桿上尿尿。

【答案】:【B

【解析】:石頭不是生物,風化變成兩個不是生命現象所造成。

 

( )32. 下列關於生物和無生物的敘述,何者正確?
(A) 
生物最基本的成分是由細胞組成,而無生物是由分子組成  (B) 運動的一定是生物 (C) 會生殖的一定是生物  (D) 無生物需依賴生物生存。

【答案】:【A】【C

【解析】:生物是由細胞組成,無生物不是細胞組成。

 

( )33. 地球在形成之初的環境,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
地球表面溫度很高  (B)大氣的成分與現在類似  (C)地殼一直在變動  (D)空中常有閃電。

【答案】:【B

【解析】:地球剛形成的氣體和現今差異極大,非常不同。

 

( )34. 下列何者不是生物圈之範圍?
(A) 
太空  (B) 低層大氣  (C) 地殼表面  (D) 海洋。

【答案】:【A

【解析】:太空中沒有空氣,沒有水,生物無法生存。

 

( )35. 有關物質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 
生物行消化、排泄等種種活動所必需的成分是水  (B) 可供生物呼吸的是氧  (C) 可供植物行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是太陽  (D) 可供植物行光合作用原料的氣體是氧。

【答案】:【D

【解析】:植物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氣體是二氧化碳。

 

( )36. 生物學家認為最早的生命可能是自然發生的,理由是:
(A) 
原始生物不需要營養物的供應  (B) 最早的生命構造非常簡單  (C) 古代的地球環境和現在不同  (D) 目前尚未證實有外星人。

【答案】:【C

【解析】:目前的證據顯示,古代的地球環境和現今不同,因此生物生存的環境和條件也不同;最早的生物可能是自然發生。

 

( )37. 根據研究顯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較可能出現於何處?
(A) 
廣大的陸地與草原  (B) 遼闊的地球大氣中  (C) 在地球剛性外殼的內部較深處  (D)浩瀚的海洋之中。

【答案】:【D

【解析】:最原始的生命可能出現在海洋中。

 

( )38. 葉片寬大的綠色植物,不適合生活於乾燥的沙漠,海邊種植的防風林,葉片大多細小,理由是:
(A)
減少風的阻力  (B)便於吸收二氧化碳  (C)有助於光合作用的進行  (D)減少水分的散失。

【答案】:【D

【解析】:葉片退化成針狀,可以減少水分散失的面積。

 

【題組】請依據下列的短文,來回答2932等問題:

生命的起源

一般相信,地球的生命誕生於海洋。根據各地發現的化石,證實生物首先在海中演化,後來才到陸地發展。構成生物體的元素組成非常接近海水,這也暗示生命最早誕生於海洋,並在海中演化。

由此看來,海洋隨著地球歷史的演進而逐漸穩定並一直存在,是生命在地球上誕生並演化的最重要原因。

( )39. 目前太陽系中唯一發現有海洋存在的行星為何?
(A) 
地球  (B) 火星  (C) 金星  (D) 木星。

【答案】:【A

【解析】: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 )40. 現在我們居住的地球,海洋的面積約占了表面的多少?
(A) 50%  (B) 60%(C)70%  (D) 80%

【答案】:【C

【解析】:海洋面積佔地球表面積的70%。

 

( )41. 生命誕生於海洋,下列有關最原始生命存在的地球環境之敘述,何者正確?
(A) 
無氧  (B) 大氣中具臭氧層  (C) 地球表面已不再改變  (D) 陸地面積大於海洋面積。

【答案】:【A

【解析】:原始的大氣最初沒有氧氣。

 

( )42. 目前地球上多樣化的生物種類及其龐大的數量和下列何種現象有關?
(A) 
地殼變動  (B) 大氣改變  (C) 海洋面積減少  (D) 生物演化。

【答案】:【D

【解析】:生物的多樣性是由於生物為了適應環境,不斷地演化所產生的結果。

 

(二)   生命現象:

A 生命現象是指:【營養(代謝)【生長】【運動】【感應】【生殖】

B 具有生命現象的個體,稱為【生物】;如:【動物】【植物】【微生物】

C  不具生命現象的個體,稱為【無生物】;如:【岩石】【礦物】

D  無論生物或無生物,都是由【原子(或分子)所組成。

【註】:(1) 生物是由各種的【細胞】所構成;無生物則不是細胞組成。
       (2) 
最初的生物是由【無生物】演變而來,最初的生物可能構造非常【簡單】
          
現存的生物,是由【親代】經由【生殖】作用而產生。
          
生物經由外在的環境變化,逐漸產生適應環境的變化,稱為【天擇】
          
生物的演變若經由人為的喜好所挑選培育,則稱為【人擇】

 

 

生命
現象

定義

實例

營養

(代謝)

生物體內各種化學反應,通稱為代謝。

包含【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

物質的【合成】稱為同化作用。

物質的【分解】稱為異化作用。

合成:數百個【葡萄糖】合成一個蛋白質。

分解:葡萄糖在【粒線體】內分解產生能量。

生長

個體的長大或是體積的增加是

指細胞數目的增加,而非細胞變大。

受精卵發育成為新個體。

人體身高、體重的增加。

運動

個體位置的移動,即稱為運動。

植物沒有明顯的運動。

動物的追逐、奔跑、遷移。

感應

生物對環境的改變所產生的反應,
稱為感應。

植物莖的向光性、根的向地性。

動物的趨光性、神經的反射。

生殖

生物個體數目增加,需經過生殖作用。

包含;【有性】生殖及【無性】生殖。

無性生殖:秋海棠葉的落地生根、萬年青的扦插繁殖。

有性生殖:透過精卵結合,即為有性生殖。

E 生命維持生命的三要素:【陽光】【空氣】【水】

生命

要素

重要性及影響

陽光

太陽是地球上熱量的來源。

太陽使地球表面溫暖、明亮、適合動物生活。

太陽提供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

深海的魚類雖然生活在沒有陽光的環境,但是維生的食物來源,仍是來自於陽光的能量。

有些生物生活在海底火山附近,是以來自於地球內部湧出的物質維生。

空氣

氧氣:提供動物和植物的呼吸作用,產生能量。

二氧化碳:提供綠色植物(生產者)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

氮氣:含量最多且穩定為組成生物體的重要元素之ㄧ;
生物體無法直接利用;但是經由閃電及某些微生物(如:根瘤菌)產生固氮作用,將氮氣轉變成氮肥,
經由植物的根部吸收。

水佔生物體內成份的70%。

生物體內行消化、排泄、或光合作用等代謝作用必需的物質。

水可藉著溶解及擴散的功能,狀生物體內養分及廢物的運送及吸收。

養分

醣類、蛋白質、脂質等供應熱量,提供生物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

礦物質、維生素、水能調節細胞的生理機能及代謝作用。

 

 

(   )1.  有關生物生存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
岩石、礦物等屬於無生物 (B)生物能表現出生命現象,否則為無生物 (C)大部分生命生存的條件有空氣、水、陽光和養分 (D)生活在黑暗中的深海魚類完全不需要陽光便可以生存。

【答案】:【D

【解析】:深海魚類所攝取的食物,還是需要陽光。

 

(   )2.  詩芸來到加拿大白陽市,為了欣賞美麗的極光,必須忍受零下30℃的刺骨寒冷,這時她因為穿在身上的禦寒衣物無法保暖,而冷得發抖,試問「冷得發抖」是生物會有的哪一種生命現象? 
(A)
感應 (B)代謝 (C)繁殖 (D)生長。

【答案】:【A

【解析】:生物對環境刺激所產生的反應,稱為感應。

 

(   )3.  有關生物生存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
生物可表現出死亡、複製、燃燒等生命現象 (B)不能表現生命現象者則稱為無生物 (C)大部分生物生存的條件有空氣、水、陽光和養分 (D)長久以來生物不斷地出現在地球上,許多也因無法適應環境而消失。

【答案】:【A

【解析】:生物的生命現象,沒有包含死亡和燃燒。

 

(   )4.  生物能表現生命現象,下列哪一個不代表生命現象? 
(A)
閃電 (B)感應 (C)生長 (D)代謝。

【答案】:【A

【解析】:閃電和生命現象無關。

 

(   )5.  甲、植物人;乙、石頭;丙、細菌、丁、小草,上述屬於無生物者共有幾項? 
(A)1
項 (B)2項 (C)3項 (D)4項。

【答案】:【A

【解析】:石頭屬於無生物。

 

(   )6.  池水內的小東西是微生物。你是根據下列哪一項而斷定的? 
(A)
顏色 (B)形狀、大小 (C)氣味 (D)運動、生長或繁殖。

【答案】:【D

【解析】:微生物是生物的一種,能表現出生命現象。

 

(   )7.  下列何者不是生命現象? 
(A) 
植物的種子萌芽  (B) 酵母菌由一個變為兩個  (C) 蝌蚪長出後肢  (D) 水分子進入細胞。

【答案】:【D

【解析】:水分子進入細胞,稱為滲透,是細胞內物質活動的特性,不是生命現象的特徵。

 

(   )8.  下列何者不是生命現象所必需? 
(A) 
水分  (B) 陽光  (C) 空氣  (D) 土壤。

【答案】:【D

【解析】:生命現象不一定需要土壤才能生存;例如漂浮在高空中的細菌。

 

(   )9.  「感應」是生物所表現出來的生命現象,下列對此生命現象的敘述,何者正確?
(A) 
生物與生物之間藉由心靈或肢體的溝通,不需靠語言  (B) 動物體與植物之間,對於環境互相依賴的關係  (C) 生物體能感受外來的刺激,與環境的變化,並產生調節與反應  (D) 發自生物本體,與自然環境溝通的模式。

【答案】:【C

【解析】:「感應」是生物對環境的刺激所產生反應的作用,例如見到強光容易閉眼睛;受到驚嚇,容易冒冷汗。

 

(   )10. 海拔7000公尺以上,不容易發現生物的蹤跡,是由於 
(A) 
水份太少  (B) 空氣稀薄  (C) 氣壓太高  (D) 陽光不足。

【答案】:【B

【解析】:高山上的氣溫太低、空氣稀薄、壓力太小,因此不適合生物生存。

 

(   )11. 植物人是否為生物可由何者判斷其為生物? 
(A) 
仍長得像人  (B) 仍可唱歌  (C) 仍可進行代謝  (D) 仍可運動。

【答案】:【C

【解析】:植物人依然能夠呼吸,只是無法行動,因此體內依然進行代謝作用。

 

(   )12. 甲、乙兩物體何者具有產生新個體之能力,可經由下列哪一項的實驗判斷? 
(A) 
觀察是否會吸收水分  (B) 觀察是否會利用氧氣  (C) 觀察是否需要養分、並排出廢物  (D) 觀察其是否會動。

【答案】:【C

【解析】:生物明顯的生命現象是吸收養分,排除廢物。

 

(   )13. 月球上沒有生物的存在,其原因是月球缺乏 
(A) 
日光、水分、岩石  (B) 空氣、土壤、岩石  (C) 水分、養分、空氣  (D) 土壤、溫度、水分。

【答案】:【C

【解析】:月球表面沒有水份、空氣和養分。

 

(   )14. 小丸子的同學在討論生命現象,請問那位同學說的例子不對?
(A) 
長山說:我家的文鳥已經生了三顆蛋了  (B) 花輪說:我家的狗昨天對著另一隻狗狂吠  (C)豬太郎說:昨天學校校狗被車撞了  (D) 野口說:我家花園裡有一隻毛毛蟲正在大口地啃著葉子。

【答案】:【C

【解析】: (A) 長山說:我家的文鳥已經生了三顆蛋了 :這是生殖作用。
(B) 
花輪說:我家的狗昨天對著另一隻狗狂吠;這是生物體之間的感應  
(C) 
豬太郎說:昨天學校校狗被車撞了 ;和生命現象無關。
(D) 
野口說:我家花園裡有一隻毛毛蟲正在大口地啃著葉子:這和營養有關。

 

(   )15. 小丸子和姐姐正在討論庭院中有那些生物,請問下列那個選項是生物呢?
(A) 
曬衣架上的灰塵  (B) 地面上的落葉  (C) 繡球花上的水珠  (D) 瓜藤上的蝸牛。

【答案】:【D

【解析】:瓜藤上的蝸牛是生物,為軟體動物。

 

(   )16. 大雄多啦A一起到無人的星球上探險,希望可以找到和地球相似的環境,他們發現了星球上的四個區域,請問:下列那一個區域最適合生物生存?
(A) 
充滿岩漿的火山口  (B) 冰凍的甲烷冰層  (C) 攝氏10℃的液態水域  (D) 充滿氦氣的洞穴。

【答案】:【C

【解析】:攝氏10℃的液態水域適合許多生物的生存。
充滿岩漿的火山口溫度過高,冰凍的甲烷冰層溫度過低;
充滿氦氣的洞穴,缺乏氧氣,都不是適合生物生存的環境。

 

(   )17. 下列那一個選項中不具有生命現象?
(A) 
向日葵的種子萌芽  (B) 變形蟲由一個變成兩個  (C) 毛毛蟲變成蝴蝶  (D) 石灰岩洞出石筍。

【答案】:【D

【解析】:石灰岩洞出石筍,石筍不是生物,是酸性的地下水逐漸沉積而形成,不是生命現象。

 

(   )18. 小兔到陽明山賞花並看到許多景觀,下列何者不是生命現象?
(A) 
到處開滿鮮豔的杜鵑花  (B) 小油坑冒出熱騰騰的蒸氣  (C) 兩隻青斑蝶交配  (D) 水池中蝌蚪捕食孑孓。

【答案】:【B

【解析】:小油坑冒出熱騰騰的蒸氣,這是高溫的水蒸氣遇冷凝結的物理現象,生命現象無關。

 

(   )19. 科學家研究,太陽系中目前只有地球上有生物存在,下列何者不是地球上出現生物的原因?
(A) 
地球有一層大氣層,可以過濾太陽輻射及紫外線  (B) 地球上有水  (C) 地球有月球衛星,可以保護地球  (D) 空氣中有氧氣及二氧化碳,可以供應生物使用。

【答案】:【C

【解析】:太陽系中目前只有地球上有生物存在和衛星無關的。

 

1.         地球大約誕生於46億年前,科學家推論地球最初的生命可能起源於【海洋】中。

2.         有生命現象的個體稱為【生物】,例如:動物、植物;不具生命現象的物體稱為【無生物】
例如:岩石、礦物。

3.         地球上凡是有生物生存的區域,稱為【生物圈】,如果以海平面為基準,其範圍包括海平面上下各約10000公尺。

4.         地球上的生物依賴環境中的【陽光】【空氣】【水】和養分,以維持個體生存。

5.         生物能表現出【生命】現象,因此能和無生物做分別。

6.         高山上生物種類稀少,主要是受到【氣溫】【氣壓】因素限制,因此不利於生物生存。

7.         深海中的生物種類稀少,主要是受到【陽光】【溫度】【壓力】因素的限制,因此不利於生物生存。

8.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能提供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氧氣能提供所有生物進行【呼吸】作用。

9.         一般而言生物體內的水分大約佔生物體重量的百分之70%】

10.    目前以之分布範圍最廣的生物是【細菌】

11.    目前已知生物圈的範圍約20公里,地球半徑約6000公里,因此生物圈的範圍約占地球直徑的300之ㄧ,而此生物圈的範圍是否永遠固定不變?【不是】

12.    生物適合生存的範圍是在【溫暖】【水】的地方,因此生物的分布並不均勻。

13.    生物體內所佔的水分比例,和地球上所占海洋的比例,大約70%】;水份是生物進行【消化】【排泄】所必需的物質。

14.    海洋中的綠色植物一般只能生活在大約海平面以下200公尺內的範圍,主要是受限於缺少【陽光】

15.    海平面以上的範圍約占地球半徑的600之ㄧ。

16.    維持生物生存的四個重要因素為:【陽光】【空氣】【水】【養分】

17.    動物和植物的區別,在外觀上由於植物沒有明顯的【運動】現象。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