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緒言:
1﹒高等動物體內物質的運輸靠循環系統。
2﹒人類的循環系統包括血液循環系統和淋巴循環系統。
3﹒血液循環系統包括:心臟、血管、血液三部分,說明如下:
(1). 心臟:負責推動血液前進
1.所謂「心跳」,就是指心臟「收縮」和「舒張」的動作
2.請問:「死人」的血液是否還在流動? 答: 否 。
3.要進行「活動4-2: 觀察魚尾鰭血管內血液的流動」,應使用活魚呢?還是死魚也可以?為什麼?
答:活魚,因為活魚有心跳,血液才有流動。
(2). 血管:分為三類,分別是:動脈、靜脈、微血管。
(3). 血液:血液經「離心機」離心之後。可分為上、下兩層。
上層為淡黃色、不含細胞、佔血液體積的55% ,此部分稱為血漿;
下層為紅色,含各種細胞(血液內的細胞稱為血球),佔血液體積的45% ,此部分稱血球。
二、血液:血液是由血漿和血球兩部分所組成。
1﹒血漿:不含細胞,其成份如下:
(1). 水 :約佔血漿的90%。
(2). 養分:食物於消化管內被消化成小分子養分,並由小腸絨毛吸收進入血漿內。
(3). CO2:為細胞進行作用時所產生的氣體,75%由血漿,25%由紅血球運輸
(4). 含氮廢物:所謂「含氮廢物」是指尿酸、尿素等廢物。這是食物中 蛋白質 類的食物經細胞呼吸(或氧化)作用之後所產生的廢物。
(5). 抗體:由白血球 製造(請填寫血球的名稱),然後釋出到血漿中。抗體的功能是「抵抗入侵的『外來物』」,包括:細菌、病毒……等病源體、移植的器官、及造成氣喘或過敏反應的各種外來物質(例:花粉、動物的毛、灰塵……)
(6). 激素:由 內分泌 腺所分泌,靠血漿攜帶,並運送到該激素要作用的目標器官或目標細胞去。
(7). 其他:各種複雜的化學物質。例如:膽固醇、免疫球蛋白……。
2﹒血球:血液中的細胞稱為血球,分為三大類(參見課本照片),包括:
(1). 紅血球:1.為紅色細胞,這是因為其細胞內含有血紅素,故血液呈現紅色。
2.血紅素可以和氧氣結合,所以,紅血球的主要功能為攜帶 氧氣
3.『無細胞核』、雙凹盤狀、約500萬個/mm3 1
4.所謂「貧血」,就是紅血球或血紅素太少,血液攜帶氧氣的能力不足。
5.所謂「瓦斯中毒」,就是血紅素和 一氧化碳(CO) 結合,以致於血紅素無法攜帶氧氣而「窒息死亡」。
(說明:血紅素和CO的結合能力比和O2的結合能力要強數百倍,故若吸入的空氣同時含有CO和O2時,血紅素會優先和CO結合)
6.註1:CO無色、無味,很難憑嗅覺察覺出來
註2:燃燒時若氧氣供應充足,會產生CO2,若氧氣供應不足,會產生CO
註3:瓦斯熱水器裝在浴室,容易發生瓦斯中毒的悲劇,需立刻改善
註4:密閉室內燒木炭取暖,也會發生 瓦斯中毒 ,應特別小心。
1.為何會打瞌睡? 答:這表示有腦部缺O2的現象。
(2). 白血球:1.為無色透明的細胞(課本照片為「染色後」的血液抹片)
2.有細胞核(細胞核的形狀不規則)
3.約7000個/mm3,體積比紅血球大
4.功能為防禦疾病。
其防禦疾病的方法有二:
1. 吞食細菌:反應較快,約3天
2. 產生抗體:反應較慢,約2週後
5.白血球可以做變形蟲運動。當有細菌侵入體內時,白血球即經由微血管管壁細胞間隙進入組織,並將細菌吞食。平日傷口所見到的「膿」,便是戰亡的白血球和壞死的組織混合物。
6.白血球的數目會因細菌感染而急劇增加(達到超過1萬個/mm3),因而,計算血液中白血球的數目,可以協助醫生診斷,推測是否有 細菌 感染,而決定處方中是否加入抗生素以便殺菌。
(3). 血小板:1.無色透明
2.無細胞核(血小板不是完整的細胞,它只是細胞的碎塊)
3.20萬個/mm3,體積最小
4.當血液自血管流出時,血小版破裂,並使血液凝固,形成「血餅」阻塞傷口,以免失血過多,所以,血小板的功能和血液凝固有關。
5.血友病 病是一種血液不能凝固的 遺傳性 性疾病,患者常因傷口出血不止,以致失血過多而死亡。
6.「捐血」救人,如何使捐出的血「不凝固」,以便「輸血」注射進入他人的血管內?
答:使用「抗凝血劑」(例如:檸檬酸鈉、肝素……)
3.血球比較表
區 分 |
紅血球 |
白血球 |
血小板 |
形 狀 |
雙凹圓盤狀 |
圓球狀或形狀不定 |
不規則狀 |
細胞核 |
× |
單核 |
× |
數 量 |
400萬~500萬/mm3 男性>女性 |
5000~1萬/mm3 清晨最少,午後漸增 |
25萬~30萬/mm3 |
大 小 |
8μ(小於白血球) |
8~15μ(最大) |
2~3μ(最小) |
製造處 |
紅骨髓 |
紅骨髓、淋巴結、脾臟 |
紅骨髓 |
破壞處 |
肝臟、脾臟 |
細菌、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皮 |
脾臟、傷口、粗糙血管 |
存 活 |
120~127天 (紅血球不能分裂增殖) |
2~4天 |
4~10天 (血小板不能分裂增殖) |
功 能 |
輸送O2及少量CO2 |
可通過微血管壁、 吞噬細菌、產生抗體 |
促進血液凝固 |
三、淋巴液:
1﹒血液中的血漿自微血管滲出,流入組織間,稱為組織液。
(所以細胞是「浸泡」在組織液中,血液和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都透過組織液)
問:有時皮膚破皮時只「流水」,沒「流血」,為什麼?
答:皮膚破皮時,若血管有破裂,則流血,若血管沒有破裂,則只流水(組織液)
2﹒部分組織液滲入淋巴管,在淋巴管內流動,稱為淋巴液。
3﹒淋巴液經淋巴管輸送,最後會送回那一種血管中? 答:靜脈。
【說明】:
1﹒身體腹部、左胸部、左肩部與頭左邊的淋巴管,把淋巴液送到「左淋巴總管」,稱之為胸管。胸管最後在「左內頸靜脈」和「左鎖骨下靜脈」的交界處,將淋巴液送入靜脈。
2﹒身體右胸部、右手臂、頭部右邊的淋巴管,匯合成「右淋巴總管」,在「右內頸靜脈」和「右鎖骨下靜脈」的交界處,將淋巴液送入靜脈。
3﹒淋巴液在淋巴管內的流動,是靠身體肌肉運動時所產生的壓力而推動。淋巴管內有瓣膜,可使淋巴液向前流動而不至於逆流。
4﹒淋巴結可以過濾淋巴液。當淋巴液流經淋巴結時,其中的細菌會被淋巴結內的淋巴球吞噬。
【說明】:
(1). 淋巴球為白血球的一種。
(2). 手臂或腿部有細菌感染發炎時,常在腋下或鼠蹊有淋巴結腫脹的現象發生。
(3). 脾臟、扁桃腺、闌尾也屬於「淋巴器官」。
四、綜合歸納「血液的功能」:
(1). 攜帶O2至細胞:紅血球擔任。
(2). 攜帶養分至細胞:血漿擔任。
(3). 攜帶細胞產生的CO2至肺排出:血漿擔任。(75%由血漿, 25%由紅血球攜帶)
(4). 攜帶細胞產生的尿素、尿酸等含氮廢物至腎排出:血漿擔任。
(5). 防禦疾病:白血球擔任。
(6). 調節體溫:水分擔任。
(人體溫約37度,運動或生病,體內溫度會增加,血液便設法調節:流汗,使體溫不致增高。)
(7). 使血液凝固:血小版擔任。
五、有關白血球和抗體的深層探討(僅供參考)
1﹒白血球防禦疾病,有那二種方法?
答:(1). 吞食細菌:白血球可作變形蟲運動,由微血管擠出而至細菌處,將細菌吞噬,其反應較抗體為早(細菌入侵後2~3天)。
註1:平日傷口所見的「膿」,便是戰亡的白血球和壞死的組織。
註2:生病驗血,計算白血球的數目,若超過10000個/mm3,表示有 細菌 入侵,要服用抗生素。
(2). 產生抗體:反應較慢,約需二週以上。(抗體由白血球製造產生,釋出到血漿中,由血漿攜帶散佈全身。
2﹒抗體:1. 有關抗體的歷史回顧:醫學上發現,某些疾病,終生只得一次。
例如:痲疹、天花、水痘……。
2. 人體自然抵抗疾病的過程:(參見圖解)
(1). 細菌或病原體入侵體內,導致生病
(2). 白血球和細菌作戰(吞食細菌<快> 產生抗體<慢>),病好了,體內也有抗體了。
(3). 下次若有「同樣的」病原體再入侵
(4). 不會再患該種疾病。(即:對該種疾病有「免疫」能力)
3. 抗體的特性:
(1). 由白血球產生,可對抗「外來物」。
(細菌、病毒、移植的器官、某些癌細胞)
(2). 具專一性。(誰刺激白血球,所產生的抗體就抗誰,而且只抗它)
(3). 產生較慢。(約需二週以上)
(4). 存在血漿中的壽命有的長,有的短。
例:終生維持 :痲疹、水痘、天花、帶狀泡疹……。
數月或數年:霍亂、小兒痲痹……。
4. 抗體很有效,可是需2週以上的時間才能製造出來,有效的抵抗疾病。萬一入侵的細菌太厲害,還來不及產生抗體,人就「病死了」,如何是好?
答:打預防針事先預防該種厲害的疾病。
5. 為什麼「打預防針」可以「預防某種疾病」?請說明其中的道理。
答:打預防針又叫「疫苗接種」。注射「疫苗」,促使體內白血球產生抗體,以預防疾病。(參見圖解)
註(1). 所謂「疫苗」,就是:「處理過的死菌或減毒過的活菌」
例1:打「霍亂疫苗」,就是打「處理過的、死的霍亂菌」到體內。
例2:小兒痲痹疫苗:
(1) 沙賓疫苗(處理過的活病毒、口服)
(2) 沙克疫苗(處理過的死病毒、注射)
註(2). 預防針是用來預防疾病,不是用來治療疾病。
註(3). 打預防針不是立刻有效,必須2週以後才有預防效果。
註(4). 有的預防針終生有效(痲疹、天花),有的只能維持數年(霍亂、小兒痲痹)。
註(5).一種預防針只能預防一種疾病。
註(6). 感冒或生病時,不能打預防針。為什麼?
答:怕白血球負荷不了(打預防針「相當於細菌入侵」)
註(7). 有無可能「打某種預防針,反而得到該種疾病」?
答: 有 可能。因為打預防針就是打入該種病原體,若疫苗製造不當,有可能使人得病。
(不過,這種情形機會非常小,因為預防針的製造過程非常嚴格,且都經過動物實驗。)
(有些人免疫系統有缺失,打預防針有危險)
3﹒輸血排斥問題:輸血時,若血型不合,會使紅血球凝集,阻塞微血管,導致窒息死亡。
4﹒器官移植的排斥現象:白血球產生抗體,對抗移入的器官,使之壞死。
註1:幸好發明「抗排斥藥物」(例:環孢靈),才使器官移植成為可能。
註2:為何器官移植的病人必須終生服用抗排斥藥物?且使用劑量需十分小心?
答:抗排斥藥物藉「抑制白血球產生抗體,以保住移植的器官」。若白血球完全被抑制,雖保住移植的器官,但是,身體就無法抵抗細菌、病原體的入侵,可能會因其他病菌的感染而死亡,所以,抗排斥藥物抑制白血球,要「恰好可以保住移植的器官,但又能抵抗細菌」的程度。
5﹒愛滋病:簡稱AIDS,為「愛滋病毒」破壞製造抗體的白血球,使病人失去抵抗細菌、各種病原體的能力,導致各種嚴重的後續感染而死亡,目前尚無藥物可以根治此病。
註1:美國華裔科學家「何大一」發明「雞尾酒療法」,經證實有效,治療期間病人不會發病,但不能根治,病人需持續接受雞尾酒療法,以免發病。此項發現,為愛滋病患者帶來一絲希望。
註2:AIDS傳染途徑為「血液傳染」。
例如:1.輸血:血友病病人、手術病人
2.共用針頭 性行為(包括同性、異性)
3.穿耳洞
4.刺青、紋眉
5.洗牙…
註3:還好,不會經由「蚊子」傳染。至於「親吻」會傳染嗎?
答: 通常不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