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生物第一冊 (4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第三節】 植物怎樣製造養分

  植物的葉綠體內有葉綠素和酵素。葉綠素能吸收太陽光能,並藉酵素的幫助使二氧化碳和從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合成葡萄糖,此種反應過程稱為光合作用(活動3-4)。光合作用是植物的特有功能,人類和其他動物因缺乏葉綠體或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依其反應順序的先後,可分為如下的兩個步驟:

光反應:

葉綠素吸收太陽光能,把水分解成 [氫] 和氧氣,並能夠產生能量,所產生的氧氣則釋放到大氣。

暗反應:

葉綠體中的酵素,利用上述光反應所產生的能量和 [氫] ,把二氧化碳轉換成葡萄糖和水。此反應進行主要是受酵素的影響 ,而與光照沒有直接的關係, 故稱為暗反應。

  

 

 

 

 

 

綜合葉綠體中所進行的光合作用過程,可用圖 3-3 表示。光合作用是先進行光反應,接著進行暗反應。整個光合作用的反應,可用下列化學反應式表示之:

水+二氧化碳

葉綠體
---------->
日光

葡萄糖+氧+水

  反應中所產生的葡萄糖,除直接供植物生長所需外,亦可轉換為蔗糖、澱粉,亦可輾轉合成蛋白質和脂質等物質。

圖3-3

圖3-3 葉綠體中光合作用進行的反應過程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節】 酵素

  生物為延續生命,必須攝取養分;生物體中可產生酵素,以分解養分,產生能量,以及合成生長發育所需的新物質,以維持正常的生命現象(圖3-2)。生物體中物質分解及合成的現象稱為代謝作用

  酵素是一種蛋白質,在適宜的溫度範圍內,酵素的活性隨溫度升高而增高,但是溫度若高於適宜的溫度範圍,酵素很快就失去活性。相對地,溫度越低,酵素的活性越低(活動3-3);此外酵素活性也受到酸鹼度的影響,一般而言,每一種酵素各有它適宜的酸鹼度。


圖3-2 之一

圖3-2之二

圖 3-2 酵素分解物質及合成物質的反應模擬圖

  1. 例如一分子的麥芽糖可被酵素分解成二分子的葡萄糖
  2. 例如一分子的果糖及一分子的葡萄糖則可合成一分子的蔗糖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節】 食物供應養分和能量

  生物必須獲得足夠且均衡的養分,以維持生命及保持正常的生長、發育和生殖。生物日常所需的養分有醣類、蛋白質、脂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醣類、蛋白質和脂質等是生物能量的主要來源,因此生物對這些物質的需求量比較多。維生素(維他命)和礦物質在生物體內不能產生能量,生物對它們的需求量也較少,但是它們是維持生物體正常生理機能不可缺少的物質。水對生物更為重要,它能溶解物質,並運送體內物質和調節體溫。

  動植物所需的養分相似,但獲得的方式不同。植物可藉光合作用自行製造所需要的養分,還可把養分儲存於根、莖、葉、花、果實或種子,而成為人類和其他動物的養分來源;例如我們飢餓時沒有活力工作,沒有精神學習,於是我們吃食物,不久我們就會覺得充滿活力了,這現象顯示生物體可以經由補充食物獲得能量,有了足夠的能量,生物體才能表現正常的生命現象(圖 3-1)。

圖3-1
圖 3-1 我們活動所需的能量可由食物供給

  在生物體內或生物體外,氧化作用的過程可以將物質分解並釋出能量,生物體外物質的氧化作用有時是一種快速而劇烈的反應,也就是所謂的燃燒作用。在生物體內,因養分的氧化過程緩慢且溫和,使生物不會覺得體內有物質氧化的感覺,而所釋放出來的能量一部分被細胞利用,另一部分則以熱的形式釋放出來。

  物質燃燒時會產生熱能,熱能是一種能量,我們可利用於日常生活之中,例如木材或瓦斯的燃燒,所釋放出來的熱能可以用來燒開水。是熱能的單位,一卡的熱能可使一毫升的水溫上升氏一度。我們可利用養分燃燒所釋放出來的熱能,以測定其所含能量的多寡,即將某物質置於容器內完全燃燒後,其所釋放的熱能,可使水溫上升,由水溫上升的度數和水的體積推算出物質燃燒所放出的熱能(活動3-1)。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影片1.JPG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章-生物體的構造_page_1.jpg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3-從細胞到個體
 

(一) 細胞分化 (細胞的分工合作)

A、  單細胞生物:

甲、個體僅由一個細胞組成。

乙、一個細胞可以表現所有的生命現象。

丙、細胞沒有明顯的分工行為。

B、  多細胞生物:

甲、個體由許多個細胞組成。

乙、經由許多細胞的分工合作,才能表現出生命現象。

丙、細胞有明顯的分工行為。

 

個體的

細胞數目

細胞間的

分工合作

單一細胞
的功能

單一細胞的

獨立性

實例

單細胞
生物

一個

多且複雜

獨立性高

細菌、變形蟲、

眼蟲、草履蟲

多細胞
生物

多個

少而簡單

獨立性低

動物、植物

大部分的真菌

   【註】:真菌是一群有【細胞壁】,但是沒有【葉綠體】的真核生物,屬於菌物界。

C、 多細胞動物:【細胞】è【組織】è【器官】è【系統】è【個體】。

D、 多細胞植物:【細胞】è【組織】è【器官】è【個體】(植物沒有【系統】)。

         

(1)細胞:

甲、  單細胞生物:

a.     一個生物體僅由一個【細胞】構成。

b.     細胞獨立性【高】,依賴性【低】,沒有【細胞分工】的現象,
如:變形蟲、草履蟲、矽藻。

c.      眼蟲、矽藻(單細胞):細胞è個體。

乙、  多細胞生物:

a.     一個生物體由多種【形狀】、【功能】不同的細胞構成。

b.     細胞的依賴性【高】、獨立性【低】,
如:水母、榕樹、珊瑚。

c.      螞蟻、海蛇(多細胞):細胞è組織è器官è系統è個體。

d.     水蘊草、榕樹(多細胞):細胞è組織è器官è個體(無系統)。

A、  組織:由一種或數種功能【相同】的細胞集合在一起所形成。

甲、  動物:如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等。

乙、  植物:如【分生】組織(位於根尖和莖頂)、【表皮】組織等。

 

B、  器官:由數種【不同】的組織集合在一起,形成特定形狀的構造。

丙、  動物:如胃、小腸、心、肺等。

丁、  植物:分為【營養】器官(根、莖、葉)和【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C、 系統:功能【相似】的器官聯合起來所形成。

名稱

主要組成器官

功能

【消化】系統

口腔、食道、胃、小腸等

食物的攝取、消化、吸收

【循環】系統

血管、心臟、血液

負責養分及廢物的運輸

【呼吸】系統

鼻、氣管、支氣管、肺

提供血液和外界的氣體交換

【泌尿】系統

腎、輸尿管、膀胱、尿道

排除體內代謝的廢物

【神經】系統

大腦、小腦、腦幹、脊髓

接受刺激,傳導衝動

【生殖】系統

卵巢、輸卵管、子宮、陰道

繁衍種族,綿衍生命

【內分泌】系統

腦下腺、甲狀腺、腎上腺等

分泌激素,調節正常生理機能

(二)    單細胞生物與多細胞生物的比較:

項目

 

種類

細胞的特質

細胞

數目

細胞

分工

生物

功能

單一細胞功能

獨立性

依賴性

實例

單細胞
生物

1

無分工

簡單

複雜

原核生物

原生動物

多細胞
生物

多個

有分工

複雜

簡單

真菌界

植物界、動物界

 

 

(   )1.        同一生物體內各種細胞的形狀差異很大,主要和下列哪項因素有關?
(A) 大小  (B) 重量  (C) 機能  (D) 數目。

【解答】:【C】

【解析】:多細胞生物因為有明顯的分工作用,因此同一生物體內的不同細胞形狀及機能相差很大。
肌肉細胞主要的機能負責伸展運動;神經細胞主要的功能負責對外界刺激訊息的傳遞。
因此不同細胞具有不同的機能,因此形成不同的形狀。


(   )2.        就細胞而言,哪幾項可用以區別一個人的神經細胞與紅血球細胞?
(甲)形態 (乙)有無葉綠體 (丙)有無細胞膜 (丁)功能
(A) 甲乙  (B) 丙丁  (C) 乙丙  (D) 甲丁。

【解答】:【D】

【解析】:

種類

外觀

功能

神經細胞

細長的神經纖維

1.                                                                        負責訊息的傳遞。

2.                                                                        有細胞核

紅血球細胞

雙凹圓盤狀

1.  負責氧氣的輸送。

2.  沒有細胞核。

 

(   )3.        有關動植物器官或組織的組合,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花、果實、種子是植物生殖器官  (B) 肺是動物呼吸組織  (C) 胃是動物消化組織 (D) 根、莖、葉是植物營養組織。

【解答】:【A】

【解析】:花、果實、種子是植物的生殖器官。
肺是呼吸器官;胃是消化器官;根、莖、葉是營養器官


(   )4.        下列各器官所隸屬的系統層次,哪一個組合是正確的?
(A) 肺:呼吸系統  (B) 血管:神經系統  (C) 心臟:消化系統  (D) 大腸:循環系統。

【解答】:【A】

【解析】:肺屬於呼吸系統;血管屬於循環系統;心臟屬於循環系統;大腸屬於消化系統。


(   )5.        下列為動、植物細胞的敘述,何者錯誤?
(A) 植物細胞因為具有細胞壁,所以形狀固定  (B) 植物細胞的細胞質流動時,葉綠體亦流動  (C) 動、植物細胞皆含有細胞核  (D) 動、植物細胞皆含有粒線體,但只有植物細胞有液胞。

【解答】:【D】

【解析】:植物細胞因為有細胞壁的構造,因此細胞的形狀能維持固定。
葉綠體在細胞質內,當細胞質流動時,葉綠體能跟隨流動。
一般的動植物細胞有細胞核,除了動物的紅血球細胞外。
植物和動物都有液胞,但是植物的液胞較大,動物的液胞較小。


(   )6.         (甲)葉脈 (乙)蘋果 (丙)維管束 (丁)柚子樹;
以上哪些在個體組成的層次上屬於「組織」? 
(A) 甲丙  (B) 乙丙  (C) 丙丁  (D) 甲乙。

【解答】:【A】

【解析】:葉脈是組織;蘋果是器官;維管束是組織;柚子樹是個體。


(   )7.         (甲)心臟 (乙) 紅血球 (丙) 循環系統 (丁) 血液。
以上四種構造由簡而繁的層次關係依序為下列何者? 
(A) 乙丙甲丁 (B) 乙丁甲丙  (C) 乙甲丙丁  (D) 甲乙丙丁。

【解答】:【B】

【解析】:生物構造由簡而繁依序為:細胞à組織à器官à系統à個體。
紅血球(細胞) à 血液(組織) à 心臟(器官) à 循環系統(系統)。

 

(   )8.        大雄削梨子時不小心把手指上一小塊皮膚切下來,請問大雄損失的是下列哪一項? 
(A) 一個細胞  (B) 一部分組織  (C) 一些器官  (D) 一項系統。

【解答】:【B】

【解析】:一小塊皮膚是一部份的組織。


(   )9.         (甲)細胞 (乙)器官 (丙)系統 (丁)組織;
以上為構成高等動物個體的各種層次,請問由簡單到複雜的層次關係為何? 
(A) 甲丁丙乙  (B) 甲丁乙丙  (C) 丁甲乙丙  (D) 丁乙甲丙。

【解答】:【B】

【解析】:生物構造由簡而繁依序為:細胞(甲) à 組織(丁) à 器官(乙) à 系統(丙) à 個體。


(   )10.    設 (甲)水母 (乙)變形蟲 (丙)臺灣欒樹 (丁)細菌 (戊)矽藻 (己)無尾熊;
有人將其分 (甲)(丙)(己) 和 (乙)(丁)(戊) 兩類,則其分類的依據是
(A) 個體細胞的數目  (B) 有無葉綠體  (C) 水生或陸生  (D) 有無細胞壁。

【解答】:【A】

【解析】:水母、台灣欒樹、無尾熊是多細胞生物;變形蟲、細菌、矽藻是單細胞生物。
兩組是依據細胞數目的多寡來區別。


(   )11.     (甲)心臟 (乙)口腔上皮細胞 (丙)消化道 (丁)血液;
以上四項構造,試依照簡單到複雜的層次關係排列? 
(A) 乙丙甲丁  (B) 乙甲丙丁  (C) 乙丁甲丙  (D) 甲乙丙丁。

【解答】:【C】

【解析】:(乙)口腔上皮細胞(細胞) à (丁)血液(組織) à (甲)心臟(器官) à (丙)消化道(系統)


(   )12.    玫瑰花象徵愛情,請問花朵屬於植物組成層次的哪一部分?
(A) 細胞  (B) 組織  (C) 器官  (D)系統。

 【解答】:【C】

【解析】:花朵是屬於植物的生殖器官。


(   )13.     (甲)肝 (乙)白血球 (丙)消化道 (丁)骨組織;依個體組成的層次由簡而繁順序為何? 
(A) 甲→乙→丙→丁  (B) 乙→丁→甲→丙  
(C) 乙→甲→丁→丙  (D) 丁→乙→丙→甲。

【解答】:【B】

【解析】:(乙)白血球(細胞) à (丁)骨組織(組織) à(甲)肝(器官) à (丙)消化道(系統)。


(   )14.    下列何者在個體組成的層次上屬於「組織」?(甲)腎臟 (乙)氣管 (丙)肌肉 (丁)血液。 
(A) 甲乙  (B) 乙丙  (C) 丙丁  (D) 甲丁。

【解答】:【C】

【解析】:腎臟(器官);氣管(器官);肌肉(組織);血液(組織)


(   )15.    請判斷下列生物體的各種構造分別屬於哪一個層次之敘述,何者錯誤? 
(A) 眼蟲是細胞也是個體  (B) 一顆蕃茄是屬於器官  (C) 消化道是屬於組織  (D) 歌手蔡依林是屬於個體。

【解答】:【C】

【解析】:眼蟲是單細胞生物,是細胞也是個體。
蕃茄是果實,屬於器官;消化道是很多消化器官的組合,屬於系統;人是個體。


(   )16.    我們從植物葉片撕取的透明薄片包含兩種細胞,請問這在生物體的構造階層上是屬於哪一層次?
(A) 細胞  (B) 組織  (C) 器官  (D) 系統。

【解答】:【B】

【解析】:植物葉片撕下的透明薄片為表皮組織,包含表皮細胞及保衛細胞。


(   )17.    下列哪種生物組織層次中,沒有「系統」這個層級?
(A) 人  (B) 蜂鳥  (C) 蜥蜴  (D) 野牡丹。

【解答】:【D】

【解析】:植物的六大器官包含營養器官(根莖葉)、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植物沒有系統。


(   )18.    下列何者在生物組成層次上是最複雜?
(A) 葉片  (B) 表皮細胞  (C) 葉綠體  (D) 椰子樹。

【解答】:【D】

【解析】:生物組成層次依序為:細胞à組織à器官à系統à個體。
葉片(器官);表皮細胞(細胞);葉綠體是細胞的內部構造(胞器);椰子樹(個體)。


(   )19.    小芬到野外採集水筆仔標本,她觀察了保衛細胞、葉表皮、花、以及掉落長根的胎生苗。下列哪一項是正確的植物組成層次?
(A) 組織→細胞→器官→系統  (B) 組織→細胞→器官→個體  
(C)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  (D) 細胞→組織→器官→個體。

【解答】:【D】

【解析】:保衛細胞(細胞)、葉表皮(組織)、花(器官)、掉落長根的胎生苗是成熟的水筆仔為個體。

(   )20.    下列哪一種生物組成層次中,沒有「系統」這個層級?
(A) 人  (B) 蜂鳥  (C) 蜥蜴  (D) 牡丹。

【解答】:【D】

【解析】:牡丹是植物,缺少『系統』的層次。

 

(   )21.    下列何者為多細胞生物?
(A) 變形蟲  (B) 草履蟲  (C) 瓢蟲  (D) 眼蟲。

【解答】:【C】

【解析】:瓢蟲是昆蟲,屬於無幾追動物中的節肢動物。

 

(   )22.    關於下列各組織的功能,何者錯誤?
(A) 肌肉組織:運動收縮  (B) 神經組織:傳遞訊息  (C) 分生組織:保護  (D) 輸導組織:運輸水分及養分。

【解答】:【C】

【解析】:『分生組織』的功能,是在根尖、莖頂的部位發芽,使植物能不斷地進行細胞分裂,長得又高又大。

 

(   )23.    人體的血液中有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等細胞,故血液算是下列哪一種組成層次?(A) 細胞  (B) 組織  (C) 器官  (D) 系統。

【解答】:【B】

【解析】:血液含有各種血球。血球是細胞,血液屬於組織。

 

(   )24.    紅檜的組成層次中,不具有下列哪一個層次?
(A) 個體  (B) 器官  (C) 系統  (D) 組織。

【解答】:【C】

【解析】:紅檜是植物,缺少『系統』的層次。

 

(   )25.    下列有關植物的四種構造中。何者不屬於器官?
(A) 葉脈  (B) 果實  (C) 種子  (D) 花。

【解答】:【A】

【解析】:葉脈的功能,為葉片內的維管束組織,負責輸送水份和養分,屬於組織的層次,不是器官。

 

(   )26.    單細胞生物和多細胞生物的區別為何?
(A)細胞的大小  (B)細胞功能的有無  (C)適應環境的能力  (D)細胞是否分工合作。

【解答】:【D】

【解析】:單細胞沒有明顯的分工現象,多細胞則有明顯的分工現象。

 

(   )27.    下列生物的細胞,何者不具有分工合作的現象?
(A) 細菌  (B) 螞蟻  (C) 小草  (D) 香菇。

【解答】:【A】

【解析】:細菌為單細胞生物,一個細胞及為一個體,沒有明顯的分工現象,然而多細胞生物則有明顯的細胞分工現象。

 

(   )28.    下列有關單細胞生物和多細胞生物的敘述,何者正確?
(A) 單細胞生物才有細胞壁  (B) 單細胞生物單一細胞獨立性較強  (C) 多細胞生物才能表現生命現象  (D) 單細胞生物才有細胞分化。

【解答】:【B】

【解析】:(A) 植物都有細胞壁和單細胞或多細胞無關。
(B) 單細胞生物的細胞沒有明顯的分工,細胞具有多種功能,因此獨立性強、依賴性低。
(C) 單細胞生物,細胞即為個體,能單獨存在,具有完整的生命現象。
(D) 單細胞生物沒有明顯的細胞分工。

 

(   )29.    下列有關細胞的敘述,何者正確?
(A) 動物體內的細胞皆呈球狀,而植物體內的細胞皆呈長方體狀  (B) 用亞甲藍液使細胞染色,主要是染細胞核而非細胞質  (C) 植物細胞較為規則,動物細胞較不規則,是因植物細胞其有葉綠體  (D) 就單一細胞而言,鯊魚體內之細胞比草履蟲的生理機能為多。

【解答】:【B】

【解析】:(A) 動物體內的細胞的形狀常依功能不同,有有特定的形狀;例如肌肉細胞細長、神經細胞有很多突起等。
(B) 用亞甲藍液使細胞染色,可以使細胞核更明顯地呈現。
(C) 植物細胞較為規則,動物細胞較不規則,是因植物細胞有細胞壁的構造;
(D) 多細胞生物因為有明顯的分工現象,因此鯊魚體內的細胞有特定的功能,因此具有的生理機能比單細胞生物(如:草履蟲)等生理機能簡單而專一。

 

(   )30.    下表是「單細胞生物」與「多細胞生物」之間的比較,則下列何者錯誤?

選項

(A)

(B)

(C)

(D)

單細胞生物

細胞之間無
分工合作現象

一個細胞的
功能較多

一個細胞內的
胞器種類較多

單獨的細胞能
獨立生活

多細胞生物

細胞之間有
分工合作現象

一個細胞的
功能較少

一個細胞內的
胞器種類較少

單獨的細胞無法

獨立生活

【解答】:【C】

【解析】:單細胞生物與多細胞生物的細胞構造大同小異,皆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構造,因此細胞內的胞器大多相同,並沒有特別的構造多或少。

 

(   )31.    下述哪些屬於組織的層次?

(甲)洋蔥表皮  (乙)花  (丙)心臟  (丁)血液  (戊)肌肉

       (A) 甲乙丙  (B) 乙丙戊  (C) 甲乙丁  (D) 甲丁戊。

【解答】:【D】

【解析】:(甲)洋蔥表皮是組織;  (乙)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  (丙)心臟是動物的循環器官;(丁)血液是動物的組織;(戊)肌肉是動物的組織。
因此甲丁戊皆為組織的構造。

 

(   )32.    用顯微鏡觀察植物體某部分的細胞,發現一些中空而細長且排列成管狀的細胞,這些細胞的功能可能是什麼?
(A) 保護作用  (B) 光合作用  (C) 吸收水分  (D) 輸送水分、養分。

【解答】:【D】

【解析】:中空而細長且排列成管狀的細胞,適合做為運輸水分或養分的構造,這與植物的維管束構造符合。

 

(   )33.    欣華在觀察植物細胞的活動中,看見了乙、丙細胞,卻始終無法看到明顯清晰的甲(如右圖),可能是下列哪一個原因造成的?
(A) 沒將葉表皮撕成薄片  (B) 沒使用高倍鏡觀察  (C) 沒使用細調節輪 (D) 沒加染色劑。

【解答】:【D】

【解析】:乙、丙細胞能清晰,表示焦距調整正確,但是甲細胞無法明顯看到,可能是由於構造不明顯,例如沒有染色,所以不容易顯現,可以滴加亞甲藍液來彌補。

 

(   )1.        下列哪一種細胞可以表現出生長、運動和生殖等各種生命現象?
(A) 表皮細胞  (B) 肌肉細胞  (C) 細菌  (D) 神經細胞。

【解答】:【C】

【解析】:只有單細胞生物為一個個體,細胞可以表現出生長、運動和生殖等各種生命現象。

 

(   )2.        下列有關植物細胞組成的排列順序,何者正確?
(A)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  (B) 細胞→器官→組織→個體  (C) 細胞→組織→器官→個體  (D) 組織→細胞→器官→個體。

【解答】:【C】

【解析】:植物細胞缺乏系統,因此只用有細胞、組織、器官、個體。
細胞→組織→器官→個體

 

(   )3.        下列四項構造,試依照簡單到複雜的層次關係排列?

(甲) 腎臟  (乙) 紅血球  (丙) 消化道  (丁) 表皮

      (A) 乙丙甲丁  (B) 乙甲丙丁  (C) 乙丁甲丙  (D) 甲乙丙丁。

【解答】:【C】

【解析】:(甲) 腎臟:器官  (乙) 紅血球:細胞  (丙) 消化道:系統  (丁) 表皮:組織。

 

(   )4.        一般進行陸生植物葉片觀察者,大多是摘取下表皮,而不取用上表皮的理由何在?
(A) 下表皮細胞數目較多  (B) 下表皮較易撕取  (C) 下表皮較易觀察  (D) 下表皮的保衛細胞較多,可同時比較保衛細胞和表皮細胞。

【解答】:【D】

【解析】:因為陸生植物的下表皮中,含有較多的保衛細胞,因此可以同時比較保衛細胞和表皮細胞的特性。

 

(   )5.        根尖之生長點是植物的
(A) 細胞  (B) 組織  (C) 器官  (D) 系統。

【解答】:【B】

【解析】:根尖為植物的分生組織。

 

(   )6.        下列有關個體的組成與說明,何者正確?
(A) 一個機能完整的個體,是由各個系統聯合而成的  (B) 若其中某個系統不健全,對個體而言影響不大  (C) 各個系統有其獨立性,互不影響  (D) 人體由運輸、呼吸、排泄和神經系統所構成。

【解答】:【A】

【解析】:一個完整的個體,包含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各個層次。
每個系統無法獨立,必須互相依賴,不能獨立存在,若其中一個喪失功能,其他的系統也會連帶受影響。
人體包含循環、呼吸、排泄、神經、內分泌、生殖等系統,沒有運輸系統。

 

(   )7.        觀察細胞後,根據下列哪一種事實,認為「這是植物細胞」,因為此細胞具有
(A) 細胞核  (B) 細胞質  (C) 細胞壁  (D) 細胞膜。

【解答】:【C】

【解析】:植物細胞特有的構造為細胞壁,亦為判斷是否為動物或植物的主要依據。

 

 

細胞核

葉綠體

細胞壁

(   )8.        右表為顯微鏡下觀察甲、乙、丙、丁四種細胞所得的結果,何者可能是洋蔥表皮細胞?(A) 甲  (B) 乙  (C) 丙  (D)丁。

【解答】:【C】

【解析】:洋蔥表皮細胞的特徵為有細胞壁,但是缺乏葉綠體,因此應為(丙)。

 

(   )9.        小蓉觀察朱槿的葉子,發現葉子其有外面的表皮層和內部行光合作用的葉肉細胞,以及葉脈中的維管束,請問下列有關植物組成層次的敘述,何者錯誤?
(A) 葉子屬於個體層次  (B) 維管束屬於組織層次  (C) 朱槿的根屬於器官層次  (D) 葉肉細胞屬於細胞層次。

【解答】:【A】

【解析】:葉子屬於器官的層次,葉片為植物的營養器官。

 

(   )10.    下列哪一個不屬於葉片的組織?
(A) 表皮組織  (B) 皮膜組織  (C) 葉肉組織  (D) 輸導組織。

【解答】:【B】

【解析】:皮膜組織是動物的組織,不屬於植物的組織。

 

(   )11.    美麗的玫瑰花象徵愛情,請問花朵的部位屬於植物組成層次的哪一部分?
(A) 細胞  (B) 組織  (C) 器官  (D) 系統。

【解答】:【C】

【解析】:玫瑰花是植物的『花朵』,屬於器官,為生殖器官之ㄧ。

 

(   )12.    下列各器官所隸屬的系統層次,哪一個組合是正確的?
(A)肺:呼吸系統  (B)血管:神經系統  (C)心臟:消化系統  (D)大腸:循環系統。

【解答】:【A】

【解析】:(B) 血管是『循環』系統  (C)心臟是『循環』系統  (D)大腸是『消化』系統。

 

(   )13.    比較下列細胞構造,何者正確?(「+」代表有;「一」代表無)

細胞種類

細胞壁

細胞膜

細胞核

葉綠體

(A) 洋蔥表皮

(B) 水蘊草

(C) 口腔皮膜

(D) 草履蟲

【解答】:【A】

【解析】:水蘊草有細胞壁,口腔皮膜細胞沒有細胞壁,草履蟲沒有葉綠體。

 

(   )14.    使用顯微鏡觀察口腔皮膜細胞時,下列操作何者錯誤?
(A) 先滴亞甲藍液於載玻片上,再將細胞置於亞甲藍液中  (B) 蓋上蓋玻片時動作愈快愈好,以減少氣泡  (C) 放置玻片標本時,標本應對準鏡臺圓孔  (D) 以光圈及反光鏡調節至適宜的亮度。

【解答】:【B】

【解析】:使用顯微鏡時,標本的製作,蓋上蓋玻片的動作要放慢,輕輕蓋上,以減少氣泡產生的情形,若仍有氣泡,則以筆尖輕壓擠出即可。

 

(   )15.    小豪利用複式顯微鏡觀察甲、乙兩種細胞的構造,甲為口腔皮膜細胞,乙為榕樹葉的上表皮細胞;根據觀察結果,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 甲細胞和乙細胞都是扁平的形狀  (B) 甲細胞無葉綠體,乙細胞具有葉綠體  (C)用亞甲藍液染色後,兩者都可看到細胞核  (D) 由低倍鏡轉換成高倍鏡時,同一視野內甲或乙細胞的數目都變少。

【解答】:【B】

【解析】:口腔皮膜細胞和榕樹葉的上表皮細胞都是扁平不規則形狀,兩者皆沒有葉綠體的構造,以亞甲藍染色,都可以明顯地見到細胞核,低倍鏡轉成高倍鏡時,細胞變大,視野內所見到的細胞數目減少。

 

(   )16.    如果以人為例子,下列哪一項構造屬於器官層次的部分?

【解答】:【A】

【解析】:(A)是胃,屬於器官、(B)是消化道,屬於系統、(C)是皮膜組織、(D)是肌肉組織。

 

(   )17.    有關人體構造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甲) 肺  (乙) 心臟  (丙) 呼吸道  (丁) 血液

      (A) 甲乙丁為呼吸系統的一部分  (B) 甲乙均可代表器官的名稱  (C) 丙可代表系統
      的名稱  (D) 丁可代表組織的種類名稱。

【解答】:【A】

【解析】:肺屬於呼吸系統,心臟屬於循環系統,呼吸道就是呼吸系統;
血液屬於循環系統內的組織。

 

【題組】植物組成層次包括:甲-個體,乙-器官,丙-組織,丁-細胞;試回答下列問題:

(   )18.    矽藻相當於上述的哪一個層次?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解答】:【A】

【解析】:矽藻為單細胞生物,一個細胞即為一個個體。
所以是甲,也是丁。

 

(   )19.    玉蘭花中的何種構造,柑當於丙的部分?
(A) 葉綠體  (B) 根  (C) 葉脈  (D) 莖。

【解答】:【C】

【解析】:丙是『組織』,葉脈屬於組織層次。

 

【題組】右圖是以人為例來說明動物的網成層次。試回答下列問題:

(   )20.    生物的基本構造是圖中的哪一圖層次?
(A) 甲  (B)乙  (C) 丙  (D) 丁。

【解答】:【A】

【解析】:生物的基本構造是細胞,因此是圖中的『A』。

 

(   )21.    臺灣獼猴的呼吸系統相當於圖中的哪一層次?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解答】:【D】

【解析】:圖中,丁相當於系統,因此為『丁』。

 

(   )22.    榕樹的組成層次缺少圖中的哪一項?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解答】:【D】

【解析】:榕樹是植物,缺少系統的層次。

 

【題組】下列為生物體的各項組成層次,試以代號回答下列問題:

(甲) 細胞  (乙) 系統  (丙) 器官  (丁) 組織  (戊) 個體

                               (1)           就人體的構造而言,以上各層次關係由小而大排列為何?
【甲→丁→丙→乙→戊】。

                               (2)           就木棉樹的構造而言,以上各層次關係由小而大排列為何?
【甲→丁→丙→戊】。

                               (3)           鼻、喉、氣管和肺等聯合起來,可以進行呼吸作用,在生物體的組成屬於哪一種?
【乙】。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擴散作用

A 細胞的門戶:
由於細胞膜主要由【磷脂質】構成,細胞內、外的水溶性物質便自然地被隔開,形成細胞的屏障,有效率地管控物質的進出。

B接收與傳遞訊息:
來自身體其他細胞的訊息分子藉由【血液循環】運送至特定的目標細胞後,必須將訊息傳遞至細胞內,此時【細胞膜】便扮演訊息接收與傳遞的重要角色。

 

(二)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A 可以利用擴散作用進出細胞的物質:

(1)      小分子物質,例如:【氧氣】【二氧化碳】【葡萄糖】【水分子】【礦物質】(如:鈉離子)

(2)      大分子物質,如【澱粉】【蛋白質】【肝糖】常需先被分解成較小的分子才能擴散進入細胞內。

 

B 擴散作用進行的必要條件:

(1)      有些物質只要細胞膜內外兩側有【濃度】上的差異,就能以【擴散作用】的方式,
由濃度【高】濃度【低】移動,直接穿過細胞膜。
如:【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分子。

(2)      由於分子濃度【高】的一側彼此碰撞機率較高,分子【動能】大於濃度低的一側。
因此淨移動方向:濃度高濃度低。

(3)      提高【溫度】【攪拌】等可以提高分子動能的方式皆可加快擴散作用的進行。

(4)      有些物質則須透過【細胞膜】上的特殊構造才能以擴散方式進入或離開細胞。
擴散方式仍舊是濃度【高】濃度【低】
如:【葡萄糖】【礦物質】(鈉離子。鉀離子、鈣離子)

            

A 物質通過細胞膜的方式比較:

物質

氧氣

二氧化碳

水分子

礦物質

葡萄糖

胺基酸

蛋白質

澱粉

直接通過細胞膜

 

 

 

×

×

藉由特殊構造
通過細胞膜

 

 

×

×

【註】:由於細胞膜的主要成分為脂質,因此水分子不容易直接通過細胞膜而進出細胞,西元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格雷發現:細胞膜上有某種特殊的蛋白質,可行成類似通道的構造,讓水分子藉擴散作用進出細胞。

(三)滲透作用對動物細胞(如:紅血球)的影響:

A 水分子以【擴散】作用進出細胞膜的現象,稱為【滲透】作用。

B 滲透作用對動物細胞(紅血球)的影響:

溶液分類

【等張】溶液

【低張】溶液

【高張】溶液

實例

生理食鹽水

酒精、蒸餾水

濃鹽水、濃糖水

圖示

紅血球的變化

     

水分子
滲透方向

細胞外水分子濃度=細胞內水分子濃度。水分子進出速度相同,因此細胞形狀不變。

細胞外水分子濃度>細胞內水分子濃度,因此水分子一直從胞外滲透入胞內,造成細胞破裂。

細胞外水分子濃度<細胞內水分子濃度,因此水分子一直從胞內滲透出胞外,造成細胞萎縮。

細胞形狀變化

形狀不變

細胞破裂

細胞萎縮

(四)滲透作用對植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影響:

實驗方式

未澆水前

澆大量蒸餾水

澆大量濃食鹽水

圖示

     

物質作用原理

水分子進出細胞速度相等,因此形狀不變

水分子一直從胞外進入胞內,但由於細胞壁的保護作用,造成細胞膜緊貼細胞壁,細胞並不會膨脹

水分子一直從胞內滲透出胞外,但由於細胞壁的保護作用,造成細胞膜和細胞壁分離的現象,細胞並不會萎縮

細胞
形狀變化

植物體和植物
細胞形狀不變

細胞膜緊貼細胞壁

細胞膜與細胞壁分離

(五)擴散作用與滲透作用比較:

 

運輸物質

移動方向

(濃度因素)

細胞膜上
特殊構造

消耗能量

擴散

作用

直接擴散

氧氣、二氧化碳、

高濃度 [ 低濃度

不需要

不消耗能量

特殊構造

胺基酸、葡萄糖

高濃度 [ 低濃度

需要

不消耗能量

滲透作用

低濃度 [ 高濃度

需要

不消耗能量

    【比較】:細胞浸在不同溶液中,水分的滲透方向以「水分比例」作為判斷的依據。

浸泡液體

濃食鹽水

生理食鹽水

蒸餾水

鹽份濃度

細胞內細胞外

細胞內細胞外

細胞內細胞外

水分比例

細胞內細胞外

細胞內細胞外

細胞內細胞外

滲透方向

細胞內細胞外

細胞內細胞外

細胞內細胞外

細胞影響

細胞質水分流失

細胞質水分不變

細胞質水分增加

 

(   )1.     下列何者為控制物質進出植物細胞的重要構造?
(A) 
細胞壁 (B) 細胞膜 (C) 細胞核 (D) 細胞質。

【解答】:【B

【解析】:細胞膜為控制物質進出的重要構造,又稱為細胞的門戶。

(   )2.     將紅血球置於生理食鹽水中,紅血球不會脹破的原因為
(A) 
紅血球有細胞壁支持 (B) 紅血球只會萎縮 (C) 生理食鹽水和紅血球的細胞質濃度接近 (D) 水分會由紅血球的細胞膜滲透出來。

【解答】:【C

【解析】:生理食鹽水為等張溶液,將紅血球置於其中,因細胞質的濃度與生理食鹽水的濃度大約相等,因此細胞形狀保持不變,所以紅血球不會脹破。

【題組】如圖甲為正常的水蘊草葉細胞,請利用此圖來回答下列問題:

(   )3.     Ⅰ的構造名稱為何?
(A) 
細胞核 (B) 細胞質 (C) 液胞 (D) 細胞膜。

【解答】:【B

【解析】:甲圖為正常的水蘊草細胞,Ⅰ的構造為細胞質。


(   )4.     若將水蘊草葉細胞放於濃糖水中,則其形狀改變如圖乙,請問Ⅱ的構造名稱為何?
(A) 
細胞核 (B) 細胞膜 (C) 液胞 (D) 細胞壁。

【解答】:【B

【解析】:濃糖水為高張溶液,細胞外的糖分濃度大於細胞內的糖分濃度,使得細胞萎縮,由於有細胞壁的支撐,因此細胞膜與細胞壁分離,乙圖中的圖Ⅱ為細胞膜。

(   )5.     圖乙細胞發生什麼狀況?
(A) 
細胞萎縮 (B) 細胞膨脹 (C) 細胞膜緊貼細胞壁 (D) 細胞膜與細胞壁分離。

【解答】:【D

【解析】:濃糖水為高張溶液,細胞外的糖分濃度大於細胞內的糖分濃度,使得細胞萎縮,由於有細胞壁的支撐,因此細胞膜與細胞壁分離。

(   )6.     如欲將乙細胞恢復成甲細胞,可以如何處理?
(A) 
加入濃鹽水 (B) 加入蒸餾水 (C) 加入更濃的糖水 (D) 加熱。

【解答】:【B

【解析】:乙圖是由於細胞內的水分滲出所造成膜壁分離的現象,將細胞重新置於低張溶液中(低濃度糖水或是蒸餾水中),由於細胞外的糖份濃度較小,因此水分能滲透入細胞中,使細胞內的物質重新充水飽和,恢復成為原來甲圖的形狀。

(   )7.     小明的紅血球在不同濃度的蔗糖液中,浸泡半小時之後的結果如圖,依血球外形的變化。判斷蔗糖的濃度,由高而低排列,何者正確?

(A)
甲>乙>丙>丁 (B) 丙>乙>丁>甲 (C) 丙>丁>甲>乙 (D) 丁>甲>乙>丙。

【解答】:【B

【解析】:高濃度的糖水會使細胞萎縮,低濃度的糖水會使細胞膨脹,紅血球可能脹破,因此細胞體積愈大的,代表溶液的濃度愈小,圖中:甲<丁<乙<丙。

(   )8.     甲、乙、丙是三種不同濃度的蔗糖溶液。將2%的蔗糖溶液置於用半透性膜做成的袋子中,綁緊後再分別置於甲、乙、丙三種蔗糖溶液中,一段時間後,觀察其情形如右圖。試推測甲、乙、丙溶液濃度的高低順序為何?
(A) 
甲>乙>丙 (B) 甲>丙>乙 (C) 乙>甲>丙 (D) 乙>丙>甲。

【解答】:【D

【解析】:線段長度愈長,代表擴散移動的量愈大,
甲圖中:移入>移出,所以細胞膨脹,所以甲溶液濃度小,為低張溶液。
乙圖中:移出>移入,所以細胞萎縮,所以乙溶液濃度大,為高張溶液。
丙途中:移入=移出,所以細胞形狀不變,為等張溶液。
溶液的濃度大小為:乙>丙>甲。

(   )9.     長頸漏斗底部圍有半透性膜,漏斗內盛滿水。將長頸漏斗放入盛有蔗糖溶液的燒杯中(如右圖)。若干時間後,長頸漏斗內的液面與原來液面比較,會出現下列何種情形?
(A) 
上升 (B) 不變 (C) 下降 (D) 先升後降。

【解答】:【C

【解析】:長頸漏斗內相當於細胞,半透膜內盛水,漏斗外盛糖水,因此半透膜外為高張溶液,半透膜內為低張溶液,依擴散作用的原理,由高濃度移動至低濃度,則半透膜內的水會滲出,使長頸漏斗內的水位下降,

 

【題組】下圖為葉的下表皮細胞置於四種蔗糖溶腋中形狀的改變情形,請回答下列問題:

        

(   )10.  四種溶液的濃度由大而小依序為何?
(A) 
甲乙丙丁 (B) 丁丙乙甲 (C) 乙丙丁甲 (D) 丙丁乙甲。

【解答】:【B

【解析】:由於葉的下表皮有細胞壁的支撐,因此細胞不會脹破,依圖所見,甲圖細胞最飽滿,代表甲圖外的溶液濃度最小,為低張溶液;丁圖的細胞膜與細胞壁分離,表示丁圖的溶液濃度最大,所以細胞內的水分滲出,依序,溶液的濃度大小,丁>丙>乙>甲。

(   )11.  下表皮在何種溶液中,最接近原來的正常形狀?
(A) 
 (B)  (C)  (D) 丁。

【解答】:【B

【解析】:最接近正常形狀的溶液是等張溶液,細胞內外濃度接近,細胞維持原狀,因此乙圖最合適。

(   )12.  下表皮細胞因為具有何種構造,使細胞不致有脹破之危險?
(A) 
細胞壁 (B) 細胞質 (C) 細胞膜 (D) 液胞。

【解答】:【A

【解析】:由於葉的下表皮有細胞壁的支撐,因此細胞不會脹破。

(   )13.  何種溶液可能是蒸餾水?
(A) 
 (B)  (C)  (D) 丁。

【解答】:【A

【解析】:蒸餾水為低張溶液,細胞置於其中會有膨脹的現象,這是由於細胞外的水分進入細胞內,因此只有甲圖是膨脹,所以甲圖可能為蒸餾水。

【題組】右圖為物質擴散進出細胞之簡圖,試回答下列問題:

(   )14.  擴散作用需要耗費能量嗎?
(A) 
需耗能 (B) 不需耗能 (C) 不一定 (D) 視運輸物質而定。

【解答】:【B

【解析】:擴散作用為正常的物質移動現象,不會消耗能量。

(   )15.  (A) 蛋白質; (B) 葡萄糖; (C) 二氧化碳; (D) 氧;(E)水;(F)蔗糖;則可代表中甲物質的有:
(A) ABF  (B) CDE  (C) ABE  (D) CDEF

【解答】:【B

【解析】:甲圖代表可以自由進出細胞內外,因此為一般的小分子,包含氣體分子(氧氣、二氧化碳)及水分子,皆可利用擴散移動物質。

(   )16.  植物根部細胞在土壤中吸取大量水分,可是因具有圖中的哪一種構造,所以不致因吸水過度膨脹而破裂?
(A) 
 (B)  (C)  (D) 丁。

【解答】:【D

【解析】:植物細胞吸收水分及外界物質,幸虧有細胞膜的阻擋,才使得細胞能吸收適量的物質,並且避免細胞內的物質流失。
圖中丁是細胞膜,為細胞內外物質進出的門戶。

(   )17.  下列何者無法藉由簡單的擴散作用,使物質進出細胞?
(A) 
脂肪酸 (B) 氧氣 (C) 二氧化碳 (D) 水。

【解答】:【A

【解析】:一般的氣體及水分子能藉由擴散作用進出細胞,但是葡萄糖、胺基酸、脂肪酸等物質,必須藉由細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質,才能進出細胞。

(   )18.  有關擴散作用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 
需藉外力才能使物質移動 (B) 分子由高濃度地區移動到低濃度地區 (C) 單細胞生物藉此作用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 (D) 外力可使物質擴散加速。

【解答】:【A

【解析】:擴散作用為自然的物理現象,由高濃度物質直接移動至低濃度物質,不需消耗能量,不需藉助外力,若有外力協助,可以使擴散作用更迅速。
水中的單細胞生物(如:草履蟲、變形蟲等小生物)直接藉由擴散作用進出細胞,得以吸收養分,排除廢物。

【題組】有些物質可藉擴散作用進出細胞,有些物質則需藉細胞膜上的特殊構造協助,才能順利進出細胞,試回答下列問題:

(   )19.  ()氧氣;()蛋白質;()葡萄糖;()二氧化碳;()胺基酸。上述哪些物質需要靠細胞膜上的特殊構造才能通過細胞膜?
(A) 
甲乙丙丁戊 (B) 甲乙丁 (C) 丙戊 (D) 丁戊。

【解答】:【C

【解析】:葡萄糖、胺基酸、脂肪酸不能直接進出細胞,必需藉由細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質,才能進出細胞。
因此為(丙)、(戊)。

(   )20.  有關細胞膜上特殊構造的作用,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 
使細胞主動攝取養分 (B) 本身合成的養分,不會因擴散作用流失到細胞外 (C) 分子濃度較細胞外高時,養分仍可能由外向內運送 (D) 二氧化碳藉此方法進入細胞。

【解答】:【D

【解析】:二氧化碳進出細胞是直接經由簡單的擴散作用,將氣體直接由高濃度運送至低濃度,不需經由細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質。

(   )21.  有關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何者正確?
(A) 
葡萄糖可自由進出細胞 (B) 水可藉著擴散作用進出細胞 (C) 氧氣需經過分解後才能進出細胞 (D) 二氧化碳需藉助細胞膜上特殊的蛋白質才能進出細胞。

【解答】:【B

【解析】:氧氣和二氧化碳可以直接自由地進出細胞,水份可以藉由擴散作用或者細胞膜上的特殊白質進出細胞,葡萄糖必須藉助細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質才能進出細胞。

(   )22.  下列何者與簡單的擴散作用無關?
(A) 
肺泡和微血管進行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 (B) 葡萄糖進出微血管與肝細胞 (C) 一家烤肉萬家香 (D) ㄧ滴紅墨水將整杯水染成紅色。

【解答】:【B

【解析】:簡單的擴散作用指氣體的擴散或是水分子的滲透,因此
(A) 
氧氣及二氧化碳的擴散作用;(C)一家烤肉萬家香的氣體擴散;
(D) 
紅墨水染色的液體擴散,都屬於簡單的擴散作用。
葡萄糖進出細胞,需要藉由細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質才能進出細胞,不屬於簡單的擴散作用,需要消耗能量,又稱為主動運輸。

(   )23.  有關甲、乙、丙、丁四個圖,均表示物質進出細胞情形,試選出擴散進行方向正確者:

(A) 
甲丙 (B) 甲丁 (C) 乙丙 (D) 乙丁。

【解答】:【B

【解析】:物質移動的方向遵守擴散作用的原則,都是由高濃度移動到低濃度,
養分:細胞外濃度>細胞內濃度,因此養份運送至細胞內。
廢物:細胞內濃度>細胞外濃度,因此廢物運送至細胞外。

(   )24.  右圖為物質通過細胞膜的圖形。請問下列哪一組物質,皆需藉由細胞膜上特殊構造的幫忙進入細胞?
(A)
氧氣、礦物質  (B)二氧化碳、礦物質  (C)葡萄糖、礦物質  (D)葡萄糖、二氧化碳。

【解答】:【C

【解析】:葡萄糖、胺基酸、礦物質等小分子進出細胞,需藉由細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質,才能進出細胞,且依然遵守擴散作用的原則,濃度移動到低濃度。

【題組】水是生物體內含量最多的分子。水分子會經由擴散方式通過細胞膜,這樣的現象稱為擴散。當細胞置於不同濃度的溶液時,由於細胞內外的水分子濃度不同,水分子便經由滲透的方式進出細胞,造成細胞形狀改變。

(   )25.  下列與滲透作用有關的敘述有那些?
(
)水分藉著擴散作用穿透細胞膜;  ()泡菜的製作過程;
(
)動物細胞置於清水中會膨脹以致破裂;  ()胺基酸能進出細胞。
(A) 
甲乙丙 (B) 甲乙丁 (C) 甲丙丁 (D) 甲乙丙丁。

【解答】:【A

【解析】:()水分進出細胞的擴散作用,稱為滲透作用。
(
)泡菜的製作,是使水分滲出細胞外,因此細胞會萎縮;
(
)動物細胞置於清水中,會使水分進入細胞,導致細胞膨脹。
(
)胺基酸藉由細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質進出細胞,與滲透作用無關。
因此選擇甲乙丙。

(   )26.  航行在海面上的船員因為飲水不足,有些人直接飲用海水,可能會發生下列何種結果?
(A) 
使體內細胞的水分滲透出來,導致細胞萎縮  (B) 使體內細胞的水分過多,細胞脹破  (C) 能充分解渴  (D) 充滿礦物質,有益身體健康。

【解答】:【A

【解析】:海水為高張溶液,引用海水會使得細胞內的水分滲出,使得細胞缺水萎縮,反而會愈喝愈渴,完全無法解渴。

(   )27.  軒華將雞血與菠菜一起丟入蒸餾水中,經一段時間後,軒華用顯微鏡觀察血球細胞與菠菜細胞,下列何者可能是她所見到的現象?
(A) 
動物血球細胞萎縮,植物細胞雖膨脹但未破裂 (B) 動物血球細胞脹破,植物細胞雖脹破但未破裂 (C) 動物血球細胞萎縮,植物血球細胞雖膨脹但也同樣萎縮 (D) 動物血球細胞脹破,植物血球細胞卻萎縮。

【解答】:【B

【解析】:雞血為動物細胞,波菜葉為植物細胞,將兩者都投入蒸餾水(低張溶液)中,水分會進入細胞中,紅血球會脹破,波菜葉會充水膨脹,但是因為有細胞壁的支撐,因此細胞不會撐破。

(   )28.  若有某種化學藥品會導致細胞膜溶解,則將小麥草植物浸泡於此化學藥品後,最後可能發生何種情形?
(A) 
植物細胞將由細胞壁控制物質的進出 (B) 將有大量物質湧入細胞中,提供細胞養分 (C) 細胞將因細胞質流失而死亡 (D) 細胞質流失,但細胞核仍再,所以細胞仍不致失去生機。

【解答】:【C

【解析】:某化學物質能溶解細胞膜,則細胞膜的控制物質進出功能破壞消失,細胞膜內的各項物質將無法保留在細胞內,最後細胞質流失,細胞逐漸死亡。

(   )29.  將胡蘿蔔的細胞浸在清水中,會發生下列哪一種現象?
(A) 
細胞壁萎縮  (B) 細胞壁形狀不變,其他萎縮  (C) 細胞膨脹,最後破裂  (D) 細胞略為膨脹,但不會破裂。

【解答】:【D

【解析】:胡蘿蔔為植物細胞,浸泡於清水中,相當於置於低張溶液中,因此水分會進入細胞中,由於有細胞壁的支撐,因此細胞會膨脹,但是不會破裂。

(   )30.  有關物質進出細胞的作用,下列何者錯誤?
(A) 
細胞膜可以控制細胞內外物質的進出  (B) 胺基酸可以藉著擴散作用進入細胞內 (C) 水分子進出細胞的現象,稱為滲透作用  (D) 氧氣能經由擴散作用進入細胞。

【解答】:【B

【解析】:氣體可以直接藉由擴散作用,進出細胞;胺基酸、葡萄糖只能藉由細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質才能進出細胞,無法藉由擴散作用進出細胞。

(   )31.  霖華將一個細胞放在3%的食鹽水(氯化鈉水溶液)中,發現細胞膨脹,放在5%的食鹽水中,發現細胞萎縮,則此細胞內的食鹽水濃度可能為下列何者?
(A) 1
  (B) 4  (C) 6  (D) 以上皆有可能。

【解答】:【B

【解析】:細胞置於%的溶液中,發現細胞膨漲,表示水分進入細胞,因此溶液為低張溶液,細胞內的濃度>細胞外的濃度。
細胞置於%的溶液中,發現細胞萎縮,表示水分滲出細胞外,因此溶液為高張溶液,細胞內的濃度<細胞外的濃度。
所以細胞內的濃度可能大於%,但是小於%,所以%最合理。

(   )32.  湘琳在枯水期,引進海水灌溉,結果發現被灌溉的植物會發生下列何種現象?
(A) 
根部細胞的水分滲透出來,導致枯萎  (B) 植物根部的水分過多,細胞脹破而死 (C) 植物吸收水分過慢,影響光合作用的進行  (D) 植物吸收礦物質過多,影響呼吸作用的進行。

【解答】:【A

【解析】:以海水灌溉植物,由於海水為高張溶液,因此細胞內會發生水分滲出,細胞萎縮的現象,因此會導致植物枯萎死亡。

(   )33.  霜華將小黃瓜切成邊長1公分的小塊切片,並分別以下列方式處理,靜置1小時後,那一種處理方式的小黃瓜有嚴重脫水的現象?
(A) 
用保鮮膜包裹  (B) 浸泡在清水中  (C) 放在培養皿中,加入生理食鹽水  (D) 加入濃食鹽水浸泡。

【解答】:【D

【解析】:小黃瓜脫水,表示細胞內的水分滲出細胞外,將小黃瓜置於高張溶液中,能達到細胞內水分滲出的效果。

(   )34.  小玉搭乘類似葡萄糖的迷你探險船,要進入細胞中探險。則她將如何通過細胞膜?
(A) 
經由細胞的縫隙穿入細胞內  (B) 先將細胞膜穿洞,進入細胞中。  (C) 經由細胞膜上特殊蛋白質進入細胞內  (D) 經由擴散作用直接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

【解答】:【C

【解析】:葡萄糖進入細胞,必須藉由細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質才能進入細胞中。

 

1.      水分子以擴散作用進出細胞膜的現象,稱為[滲透】作用。

2.      葡萄糖、脂肪酸等小分子需要透過細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質】構造才能進出細胞,二氧化碳和氧氣則可直接藉由【擴散】作用進出細胞。

3.      將紅血球細胞與植物細胞放入水中,發現紅血球會破裂,但是植物細胞卻不會破裂,這是由於植物細胞多了【細胞壁】的構造所致。

4.      植物的根部在土壤裡吸取大量的水分,這是利用【滲透】作用。

5.      在枯水期引進海水灌溉,會導致植物【枯萎】,這是由於根部細胞內的鹽分濃度【小於】海水的食鹽濃度,因此使得水分【離開】細胞(進入或離開)

6.      蜜餞醃製得以長期保存,是利用大量的糖分,使得蜜餞細胞內的水分【減少】(增加或減少)

7.      ()濃食鹽水  ()生理食鹽水  ()蒸餾水,比較三種溶液的差別,請回答下列各題:

(1)   甲溶液會使動物細胞【萎縮】,乙溶液會使動物細胞【保持不變】,丙溶液會使動物細胞【脹破】

(2)   甲溶液會使植物細胞【膜壁分離】,乙溶液會使植物細胞【保持不變】,丙溶液會使植物細胞【膨脹】

(3)   欲觀察植物細胞的細胞膜,可將植物細胞置於【甲】溶液中。

(4)   海帶又稱為昆布,賣昆布的人將它浸在淡水中,會發現昆布有【膨脹】的現象。

(5)   已知人體細胞的食鹽水濃度為0.9%,醫院用的生理食鹽水也是這個濃度,今將一隻死青蛙放入醫院的生理食鹽水中,結果發現死青蛙膨脹了,由此可知青蛙細胞的食鹽水濃度【小於】0.9%。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細胞的發現:

A 生物的起源:

(1)現存的生物都是由【親】代進行【生殖】作用所產生的。

(2)有關生命的起源,科學家根據許多證據發現;
最初的生物是由【無生物】演變而來的;
目前已知最原始的生物,是構造非常簡單的微生物。

B 細胞發現:

(1)年代:約300年前(1665)

(2)科學家:英國科學家【虎克】

(3)觀察對象:【軟木塞】薄片。

(4)觀察結果:許多蜂窩狀的小格子,稱之為【細胞】

(5)觀察構造:【死】細胞的【細胞壁】

C  細胞學說的提出:

(1)年代:1839年。

(2)科學家:【許旺】【許來登】提出。

(3)定義:【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

(4)重要內容:

甲、  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所組成。

乙、  細胞是構成生物體【構造】【機能】最基本單位。

丙、  細胞是由原本存在的細胞經由細胞【分裂】所產生。

 

【補充】:

1.          與細胞相關的重要人物:

甲、虎克:1665年
以自製的顯微鏡最線觀察細胞,並且將所見到軟木塞的格子狀構造,命名為細胞(cell)。

乙、雷文霍克:1683年
發現細菌,並且觀察到細胞的內含物質。

丙、布朗:1831年
發現細胞核。

丁、許旺、許來登:1838~1839年
共同提出細胞學說。
 細胞是構成生物構造及機能的最基本單位。

 

2.          細胞的大小及形狀:

甲、鳥類的卵細胞是目前發現最大的細胞,可直接用肉眼見到,不需顯微鏡。

乙、哺乳動物如長頸鹿的神經細胞,含細長的神經纖維,為最長的神經細胞。

丙、病毒必須以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一般的光學顯微鏡倍數不足,無法見到濾過性病毒的構造。

 

( )1.     有關細胞的敘述,何者錯誤
(A)
三百年前科學家虎克發現細胞  (B)細胞是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  (C)已知現在最大的細胞是鴕鳥蛋的卵黃  (D)已知最長的細胞是脊椎動物的肌肉細胞。

【解答】:【D

【解析】:(D) 目前已知最長的細胞是脊椎動物的神經細胞。

( )2.     三百年前,虎克用顯微鏡觀察軟木塞薄片,發現格子狀構造主要是細胞的什麼構造?
(A)
細胞膜  (B)細胞核  (C)細胞質  (D)細胞壁。

【解答】:【D

【解析】:虎克所見到的是軟木塞的細胞壁。

( )3.     大象和螞蟻的構造差異很大,但基本上都是由什麼所組成的? 
(A) 
細胞  (B) 細胞核  (C) 細胞質  (D) 細胞膜。

【解答】:【A

【解析】:所有的動物無論體型大或小,都是由細胞所組成。

( )4.     下列物質何者是由細胞構成的?
(A) 
香水百合、韓國草  (B) 豆漿、燒餅  (C) 蜂蜜、黑糖漿  (D) 石塊、砂粒。

【解答】:【A

【解析】:香水百合和韓國草都是植物,都是由細胞所組成。


( )5.     虎克觀察軟木栓的薄片,所看到的蜂窩狀小格子是細胞的哪一部分構造?
(A) 
細胞膜  (B) 細胞質  (C) 細胞壁  (D) 細胞核。

【解答】:【C

【解析】:虎克利用自製的顯微鏡,見到格子狀的構造,是軟木塞的細胞壁。

( )6.     虎克在其自製顯微鏡下所觀察到的軟木栓細胞,其形狀和內部是下列哪一個圖形? 
(A)   (B)   (C)   (D) 

【解答】:【A

【解析】: 虎克所見到是軟木塞死細胞的細胞壁,只見到蜂窩狀的格子,內部沒有其他物質。


 

(二)    不同型態的細胞:

種類

口腔皮膜細胞

肌肉細胞

紅血球細胞

神經細胞

洋蔥表皮細胞

圖示

         

形狀

不規則

較疏鬆

細長

雙凹原盤狀

有許多突起

不規則

較緊密

功能

保護內部構造

細胞收縮
協助個體運動

負責氧氣輸送

傳遞訊息
至全身部位

保護內部構造

 

(三)    細胞的構造:

A 構成細胞的主要物質是【醣類】【蛋白質】【脂質】【核酸】【水】等。

B 細胞的基本構造:由外而內分為【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1)細胞膜:

甲、  【脂質】【蛋白質】【醣類】組成。

乙、  控制細胞內外物質的進出,通常小分子可靠【擴散】作用進出。

丙、  【選擇性】(【半透性】),能控制物質進出,為細胞的【門戶】

丁、  【氧氣】【二氧化碳】能全數通過細胞膜,【葡萄糖】藉助酵素作用,進入細胞膜。

(2)細胞質:

甲、  由流動性的【膠狀】物質所組成,內含多種由【膜】包住的小構造,可進行各種生理機能。

乙、  內有【粒線體】【液胞】【葉綠體】等,進行各種化學反應。

(3)細胞核:

甲、  外圍【核膜】,內含【遺傳物質(染色體),為細胞的【生命】中樞。

乙、  可直接控制【遺傳】,間接控制【生理機能】

丙、  一般的細胞,一個細胞有一個細胞核;
【骨骼肌】細胞則多於一個細胞核;
植物的【篩管】、動物成熟的【紅血球】,沒有細胞核。

(4)細胞內的胞器:

甲、  粒線體:

I.        位於【細胞質】內。

II.    可行【呼吸】作用,分解【葡萄糖】,產生能量,以提供細胞活動所需。

III.又稱為細胞的「【能量發電廠】」。

乙、  葉綠體:

I.        位於【細胞質】內。

II.    存於藻類及【綠色】植物的細胞內。

III.含有【葉綠素】,可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

丙、  液胞:

I.        儲存水分、廢物和色素等,功能類似細胞的「【儲藏室】」。

II.    植物的液胞體積【較大】,數量少而且明顯;
動物的液胞體積【較小】,數量多而且不明顯。

 

(5)植物細胞還多了【細胞壁】

甲、  位於細胞膜外圍,主要成分為【纖維素】,質地堅固,有【支持】作用,為分辨動植物細胞的主要依據。

乙、  可以讓大部分的物質通過,無法控制細胞內外物質的進出。

丙、  功能:

I.        保護植物細胞,能使植物細胞維持固定的形狀。

II.    支持植物體。

(1)其他:

甲、  目前已知最大的細胞是鴕鳥蛋的【卵黃】,最長的細胞是脊椎動物的【神經】細胞。

乙、  有些生物的遺傳物質沒有【核膜】包覆,因此沒有完整的細胞核,【遺傳物質】直接散佈在細胞質中,這類生物稱為【原核】生物。
例如:細菌和【藍綠藻】

【註】:動植物細胞的比較:

細胞種類

圖示

細胞壁

葉綠體

形狀

功能

葉的
表皮細胞

 

扁平狀

保護內部構造

葉的
保衛細胞

半月形

控制氣孔開閉

口腔
皮膜細胞

 

扁平

不規則

保護內部構造

 

【註】:動植物細胞的比較:

相同點

1.          有共同的【原生質】:動植物細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2.          具有粒線體及液泡等胞器

相異點

1.          動物細胞的液泡較【小】,植物細胞的液泡較【大】

2.          植物細胞有【細胞壁】【葉綠體】,動物細胞則無。

 

( )1.     植物細胞內的構造有: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葉綠體、細胞壁、粒線體、和液胞,其中有幾項是一般動物細胞中所沒有的?
(A) 2
  (B) 3  (C) 4  (D) 5項。

【答案】:【A

【解析】: 動物細胞沒有葉綠體和細胞壁。

 

( )2.     下列為動、植物細胞的敘述,何者錯誤?
(A) 
植物細胞因為具有細胞壁,所以形狀固定  (B) 植物細胞的細胞質流動時,葉綠體亦流動  (C) 動、植物細胞皆含有細胞核  (D) 動、植物細胞皆含有粒線體,但只有植物細胞有液胞。

【答案】:【D

【解析】:動物細胞也有液胞,只是植物的液胞較大,動物的液胞較小。

 

( )3.     只有植物細胞才具備而動物細胞沒有,且可能可以形成生物化石的構造是下列何者? (A) 葉綠體 (B) 細胞壁  (C) 細胞質  (D) 液胞。

【答案】:【B

【解析】:細胞壁的主要成分為纖維素,不容易被細菌分解破壞,因此較能長期保存成為化石的構造。

 

( )4.     細胞核具有下列何種功能?
(A) 
含有葉綠體可進行光合作用  (B) 具有支持作用可防止細胞變形  (C) 為氧化物質產生能量的主要場所  (D) 是細胞的生命中樞,細胞內部「發號施令」的中心。

【答案】:【D

【解析】:細胞核是細胞的生命中樞,控制細胞的活動,使細胞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
(A)
葉綠體能行光合作用,在細胞質中,不在細胞核內。
(B)
具有支持作用,能防止細胞變形的是細胞壁。
(C)
氧化物質產生能量的是粒線體,位於細胞質內。

 

( )5.     細胞質內的構造大多有膜包圍,膜的用意何在?
(A) 
使其與外界隔離,具保護作用  (B) 形成更小的細胞  (C) 進行不同反應時能不互相干擾  (D) 看起來不致太亂。

【答案】:【C

【解析】:細胞質內含有許多胞器,以膜包覆,主要目的在進行適當的格哩,維持獨立的空間,以進行化學反應,避免互相干擾。

( )6.     卡雅從住在南半球的澳洲臺灣尋親,利用 DNA 鑑定技術終於確認了她的生母。DNA 是控制人類遺傳性狀的主要物質,存在於附圖中的哪個部位?
(A) 
  (B)   (C)   (D) 丁。

【答案】:【B

【解析】:控制人類遺傳性狀的遺傳物質(DNA)位於細胞核內。
圖中甲是細胞質,乙是細胞核,丙是液胞,丁是細胞膜。

 

( )7.     菁菁暑假到美國旅遊,看到加州的巨樹-世界爺(赤杉)高達100公尺以上,仍能屹立不搖;但陸地最大型動物大象的高度與重量均不及其1/5,主要原因為世界爺的細胞中多了哪一種構造?
(A) 
細胞核  (B) 細胞膜  (C) 細胞壁  (D) 葉綠體。

【答案】:【C

【解析】:植物能又高又大,屹立不搖,主要是因為有細胞壁的構造支撐。

 

( )8.     細胞核具有下列何種功能?
(A) 
含有葉綠體可進行光合作用  (B) 含遺傳物質是細胞的生命中樞  (C) 具有支持作用可防止細胞變形  (D) 為氧化物質產生能量的主要場所。

【答案】:【B

【解析】:細胞核內有能控制遺傳性狀的遺傳物質,又稱為細胞的生命中樞。

 

( )9.     對於進出細胞的物質具選擇性的是細胞的何種構造?
(A) 
細胞膜  (B) 細胞核  (C) 細胞質  (D) 細胞壁。

【答案】:【A

【解析】:負責控制細胞內外物質進出的是細胞膜。

 

( )10. 下列哪一項物質又稱為遺傳物質?
(A) 
  (B) 核酸  (C) 脂質  (D) 葡萄糖。

【答案】:【B

【解析】:負責控制遺傳基因的主要構造是去氧核糖核酸,又稱為DNA,屬於核酸類的成分。

 

( )11. 下列何者是細胞內各種膜的成分之一,這些膜可區隔細胞與外界環境或形成細胞的各種構造?
(A) 
核酸  (B) 脂質  (C) 蛋白質  (D) 葡萄糖。

【答案】:【B

【解析】:能區別細胞內外的構造是細胞膜,主要成分為磷脂質、蛋白質,其中以磷脂質最為重要。

 

( )12. 虎克發現的細胞是來自下列哪一種生物體?
(A) 
單細胞動物  (B) 單細胞植物  (C) 多細胞動物  (D) 多細胞植物。

【答案】:【D

【解析】:虎克是觀察軟木塞細胞,為多細胞植物的構造。

 

( )13. 右圖為細胞膜式圖,任何物質進出細胞都得通過何種構造?
(A) 
  (B)   (C)   (D) 丁。

【答案】:【D

【解析】:控制物質進出的門戶是細胞膜。

 

( )14. 承上題,哪兩個構造可以用來區別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
(A) 
丙丁  (B) 丙己  (C) 甲乙  (D) 丁庚。

【答案】:【B

【解析】:動物和植物最大的不同是,動物缺乏 細胞壁( 葉綠體(的構造。

 

( )15. DNA是控制人類遺傳性狀的主要物質,存在於圖中何處?
(A) 
  (B)   (C)   (D) 丁。

【答案】:【B

【解析】:DNA為去氧核糖核酸,為細胞內的遺傳物質,位於細胞核中。

 

( )16. 為了鑑別空難事件死者身分,進行遺傳物質的比對工作,此遺傳物質由下列何者取得? 
(A)
細胞壁 (B)細胞膜 (C)細胞質 (D)細胞核

【答案】:【D

【解析】: 細胞核內有遺傳物質,能針對遺傳物質的鑑定與檢驗,辨識身分特徵。

 

( )17. 有關植物葉的下表皮細胞,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形狀呈半月形 (B)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內不含葉綠體 (C)細胞不具有細胞壁 (D)細胞兩兩成對,中間有一個氣孔

【答案】:【B

【解析】: 葉的下表皮細胞形狀為扁平不規則,具有細胞壁,有保護作用,但是不含葉綠體,不能行光合作用。

 

( )18. 關於植物表皮細胞和保衛細胞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
表皮細胞有細胞核,保衛細胞則無 (B)保衛細胞所圍成之氣孔,能隨光的強弱而開閉 (C)表皮細胞有葉綠體,保衛細胞則無 (D)葉之下表皮氣孔數比上表皮少

【答案】:【B

【解析】:葉的表皮細胞和保衛細胞都有細胞核,保衛細胞負責控制氣孔的開閉,氣孔能隨光的強弱而開閉變化。
保衛細胞有葉綠體,能行光合作用,表皮細胞則無。
陸生植物的下表皮有較多的氣孔,水生植物則上表皮的氣孔較多。

 

( )19. 一般進行陸生植物葉片觀察者,大都是採取下表皮,而不採用上表皮的理由何在? 
(A)
細胞數目較多 (B)下表皮較易撕取 (C)下表皮較易觀察 (D)下表皮的保衛細胞較多,可同時比較保衛細胞和表皮細胞

【答案】:【D

【解析】:陸生植物的下表皮有較多的氣孔,水生植物則上表皮的氣孔較多。
因此為了便於觀察植物的保衛細胞及氣孔的開閉變化,多選擇陸生植物的下表皮。

 

( )20. 熱帶雨林中常有樹木高達幾十公尺以上仍能屹立不搖,而陸地上即使是大型動物如大象、長頸鹿等的高度均在數公尺內,主要原因為植物的細胞中多出了何種構造?
(A)
細胞核 (B)細胞膜 (C)細胞壁 (D)葉綠體

【答案】:【C

【解析】: 細胞壁的成分為纖維素,韌性強,能幫助支撐植物,因此樹木能高大地挺立,細胞壁的功能功不可沒。

 

( )21. 要如何安全的取得口腔皮膜細胞?
(A)
用小刀輕輕刮取口腔表皮 (B)用牙籤或棉花刮取齒垢 (C)用牙籤或棉花棒,輕輕刮取口腔內膜 (D)以滴管取一滴唾液即可。

【答案】:【C

【解析】: 實驗時,想要取得口腔皮膜細胞,一般直接採取牙籤或棉花棒,輕輕刮取口腔內膜。

 

( )22. 碘液染色洋蔥表皮細胞後,用顯微鏡觀察,除了細胞壁外,還有哪個構造特別明顯?
(A)
細胞核 (B)細胞質 (C)葉綠體 (D)沒有任何變化

【答案】:【A

【解析】: 碘液染色,可以將細胞核明顯呈現,以碘液染色,一般細胞構造為黃褐色,細胞核則為深褐色。
以亞甲藍液染色,一般細胞構造為淺藍色,但是細胞核則為深藍色。
因此可以方便細胞核的觀察。

 

( )23. 榕樹無骨骼卻可長得很高大,是因為細胞中哪一種構造?
(A)
細胞核 (B)細胞質 (C)細胞膜 (D)細胞壁。

【答案】:【D

【解析】: 榕樹的細胞壁成分為纖維素,因質地強韌,因此能堅固地支撐植物體。

 

( )24. 琪琪用複式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和人口腔皮膜細胞,並比較這兩種細胞的構造。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二者皆具有細胞壁及細胞核 (B)二者皆不具有細胞壁及細胞核 (C)二者皆具有細胞核,但不具有葉綠體 (D)二者皆具有葉綠體,但不具有細胞壁

【答案】:【C

【解析】: 洋蔥表皮細胞為植物細胞,有細胞壁,但是無葉綠體;人的口腔皮膜細胞,為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也沒有葉綠體。

 

( )25. 綠色細胞中的葉綠體存在細胞的何種構造中?
(A)
細胞膜 (B)細胞核 (C)細胞質 (D)細胞壁

【答案】:【C

【解析】: 綠色細胞中的葉綠體位於細胞內的細胞質,有膜包覆,呈綠色。

 

( )26. 吃火鍋時少不了要吃蔬菜,如茼蒿等,請問茼蒿的細胞型態屬於附表中甲、乙、丙、丁的哪一種?
(A)
甲 (B)乙 (C)丙 (D)

【答案】:【C

【解析】: 茼蒿等蔬菜為植物,一般的綠色植物葉片有細胞壁、細胞核、細胞膜、細胞質,以及葉綠體等構造。

 

( )27. 小櫻發現苦艾草細胞的形狀和軟木栓細胞相似,它們都很規則不易變形,這是因為它們都具有何種構造? 
(A)
細胞壁 (B)細胞膜 (C)細胞核 (D)細胞質

【答案】:【A

【解析】: 苦艾草細胞的形狀和軟木栓細胞相似,都很規則不易變形,是由於細胞壁的保護及支撐作用,使得植物細胞能維持幾近固定的形狀。

 

( )28. 鑑別一個細胞屬於動物細胞或植物細胞時,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是依據下列何者來判斷?
(A)
染色體數目 (B)細胞的大小 (C)細胞壁的有無 (D)細胞的形狀

【答案】:【C

【解析】: 鑑別一個細胞屬於動物細胞或植物細胞時,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是判斷是否有細胞壁。
所有的植物都有細胞壁,所有的動物都沒有細胞壁。

 

( )29. 關於細胞內各種胞器的敘述,何者錯誤? 
(A)
粒線體可以代謝葡萄糖產生能量 (B)液胞具有儲存水分、廢物的功能 (C)葉綠體可以行光合作用 (D)粒線體可以代謝葡萄糖產生能量,製造蛋白質。

【答案】:【D

【解析】:粒線體可以進行呼吸作用,代謝葡萄糖,產生生物體活動所需的能量,因此又稱為細胞的能量發電廠。

 

( )30. 觀察動物的口腔皮膜細胞時,滴加亞甲藍液的主要目的為何?
(A)
使細胞分離 (B)使細胞死亡 (C)使細胞不動 (D)看清楚細胞核

【答案】:【D

【解析】:滴加亞甲藍液的主要目的仔細觀察細胞核,
以亞甲藍液染色,一般細胞構造為淺藍色,但是細胞核則為深藍色。
因此可以方便細胞核的觀察。

 

( )31. 下列哪一種細胞不適合用來DNA鑑定?
(A)
口腔皮膜細胞 (B)人類成熟的紅血球 (C)精細胞 (D)骨細胞

【答案】:【B

【解析】:細胞核內含承載必需遺傳訊息的染色體,而人類成熟的紅血球中沒有細胞核,因此不含染色體(遺傳物質),因此不適合用來DNA鑑定。

 

( )32. 凡是進出細胞的物質,均要通過細胞的門戶,此一門戶是指細胞的何種構造?
(A)
細胞壁 (B)細胞膜 (C)細胞質 (D)細胞核

【答案】:【B

【解析】:細胞內外控制物質進出的門戶,是細胞膜。
能讓氣體直接通過細胞膜,而膜上的特殊蛋白質,則能使小分子以主動運輸的方式進入細胞。

 

( )33. 有關液胞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
全是水分 (B)動植物細胞皆有 (C)在細胞質內 (D)植物液胞大多比動物的大。

【答案】:【A

【解析】:液胞內含大量的水分、礦物質、及細胞產生的廢物,都暫時堆積在液胞內;
植物的細胞有細胞壁,細胞所產生的廢物不易排出,所以必須儲存在液胞,自然而然就比較大。動物的液胞無細胞壁,只有細胞膜,細胞所產生的廢物可靠擴散作用或細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質排出,因此液胞較小。

 

( )34. 小華在實驗室撿到一個未標記的細胞標本玻片,她在顯微鏡下觀察後認為是植物細胞,你認為她看到什麼構造?
(A)
細胞核 (B)細胞質 (C)粒線體 (D)細胞壁。

【答案】:【D

【解析】: 植物細胞的判定為細胞壁的構造,所有的植物細胞都有細胞壁。

 

1. 有些核酸能儲存【遺傳訊息】,有些可傳送製造【蛋白質】的指令。

2. 生物體內的【醣類】【蛋白質】【脂質】都具有儲存與供應能量的功能。

3. 脂肪常溫下是【固態】;油類常溫下是【液態】

4. 蛋白質是生物體內種類最多的物質,有些蛋白質可以參與生物體內【代謝】作用。

5. 構成細胞的分子有:水、【醣類】【蛋白質】【脂質】【核酸】,此外還有維生素、礦物質等。

6. 水占人體內成分的70 %】左右。

7. 脂質不溶於水,可形成【細胞膜】,區隔細胞與外界的環境。

 

 1.  附圖是植物葉的表皮構造,試問:

(    )1. 請依圖選出錯誤的敘述。 
(A)
甲、乙細胞均含有細胞核及細胞壁 (B)丙多分布於葉的下表皮,可控制水分散失 (C)乙細胞含葉綠體,可行光合作用 (D)甲細胞具保護作用,並能自行製造養分

【答案】:【D

【解析】: 甲細胞為為表皮細胞,有細胞壁,無葉綠體,不能自製養分,主要功能為保護葉片,乙為保衛細胞,負責控制氣孔的開閉,能控制水分的散失;含葉綠體,能行光合作用,自製養分。

 

(    )2. 乙細胞未染色前,哪兩個構造已清楚可見?
(A)
葉綠體、細胞膜 (B)液胞、粒線體 (C)細胞核、細胞壁 (D)葉綠體、細胞壁

【答案】:【D

【解析】: 植物的保衛細胞,細胞壁呈現明顯的輪廓,葉綠體為細胞內的綠色顆粒,可以明顯地觀察。

 

(    )3. 顯微鏡下,何者數量最多?
(A)
甲 (B)乙 (C)丙 (D)一樣多

【答案】:【A

【解析】: 植物的下表皮,充滿著表皮細胞,和保衛細胞,保衛細胞四周環繞著表皮細胞,因此在下表皮的構造中,表皮細胞比保衛細胞多。

 2.  某生使用顯微鏡觀察動植物的細胞結果如附圖,試問:

(   )1. 此圖的標本是取自植物葉的何處?
(A)
葉柄 (B)葉肉 (C)葉緣 (D)下表皮

【答案】:【D

【解析】: 如圖,甲細胞是表皮細胞,乙細胞是保衛細胞。
陸生植物的下表皮較能明顯觀察得到。

 

(   )2. 承上題,乙細胞比甲細胞多了哪個構造? 
(A)
細胞壁 (B)細胞核 (C)細胞膜 (D)葉綠體

【答案】:【D

【解析】: 乙是保衛細胞,比表皮細胞多了葉綠體的構造。

 

 3.  附圖()、附圖()為兩種典型細胞的簡單平面圖,並將己、庚胞器放大於其下,試問:

 

()         圖()

(   )1. 右圖細胞結構的觀察中,推測屬於「植物細胞」的應為: 
(A)
附圖() (B)附圖() (C)以上皆是 (D)以上皆非

【答案】:【B

【解析】: 如圖:甲是細胞壁;     乙是細胞膜;
       
丙是細胞質;     丁是細胞核;
       
戊是液胞;       己是粒線體;
       
庚是葉綠體。
辨別植物細胞的構造是細胞壁和葉綠體。
所以圖()是植物細胞。

 

(   )2. 可有效控制物質進出細胞,有「細胞門戶」之稱的構造是:
(A)
甲 (B)乙 (C)丙 (D)丁 (E)

【答案】:【B

【解析】: 能有效控制物質進出細胞,有「細胞門戶」之稱的構造是細胞膜;
所以是乙的構造。

 

(   )3. 最近海基會前董事長辜振甫身後爆發私生女爭產疑雲,法官如要對當事人做親緣關係的釐清,通常會在附圖中何處取得遺傳物質(DNA)來進行檢測?
(A)
甲 (B)乙 (C)丙 (D)丁 (E)

【答案】:【D

【解析】: 進行親緣關係鑑定,需檢驗細胞核內的遺傳物質,因此須取得()的構造。

 

(   )4. 附圖中哪一胞器的功能,與「養分」的製造有密切的關聯? 
(A)
丙 (B)丁 (C)戊 (D)己 (E)

【答案】:【D

【解析】: 和「養分」的製造有密切的關聯的是粒線體,因此和()的關係最密切。

 

 4.  附圖是天竺鼠細胞的模式圖,試問:

(   )1. 控制天竺鼠體表顏色的遺傳物質是在圖中哪一部位?
(A)
甲 (B)乙 (C)丁 (D)

【答案】:【B

【解析】:如圖:甲是粒線體;         乙是細胞核;
      
丙是細胞質;         丁是細胞膜;
控制天竺鼠體表顏色的遺傳物質是在細胞核內的染色體,所以是()

 

(   )2. 哪一構造有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
(A)
甲 (B)丁 (C)乙 (D)

【答案】:【B

【解析】: 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是細胞膜,所以是(丁)。

 

(   )3. 在哪一構造可使葡萄糖代謝產生能量?
(A)
甲 (B)丁 (C)乙 (D)

【答案】:【A

【解析】: 控制物質代謝作用的進行,產生所需的能量是粒線體的構造,所以是(甲)。

 

 5.  下圖(a)是人體口腔皮膜細胞及圖(b)是某綠色植物細胞的示意圖,請回答下列(1)~(4)問題:

(   )1. (a)(b)中,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構造分別是何者?
(A)
甲、丁 (B)甲、戊 (C)乙、辛 (D)丙、己。

【答案】:【B

【解析】: 如圖(a):甲是細胞膜;   乙是細胞質;    丙是細胞核。
 
如圖(b):丁是細胞壁;   戊是細胞膜;    己是細胞核;
          
庚是葉綠體;   辛是細胞質。
能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構造是細胞膜,所以是(甲)、(戊)。

 

(   )2. (a)(b)中,內含遺傳物質,能控制細胞的遺傳及部分生理活動?
(A)
甲、丁 (B)甲、戊 (C)乙、辛 (D)丙、己。

【答案】:【D

【解析】:含遺傳物質,能控制細胞的遺傳及部分生理活動的是細胞核
所以是(丙)、(己)。

 

(   )3. (a)(b)中,呈膠狀的水溶液,且是代謝反應進行的場所?
(A)
甲、丁 (B)甲、戊 (C)乙、辛 (D)丙、己。

【答案】:【C

【解析】:呈膠狀的水溶液,且是代謝反應進行的場所是細胞質;
所以是(乙)、(辛)。

 

(   )4. (b)比圖(a)細胞的形狀規則許多,原因為何?
(A)
(b)有大型液胞 (B)b細胞數量較多 (C)b有葉綠體 (D)b有細胞壁。

【答案】:【D

【解析】: (b)比圖(a)細胞的形狀規則許多,是由於植物的細胞多了細胞壁的構造,因此能支撐保護植物。


(一)    顯微鏡的使用:

A 複式顯微鏡的使用:

(1)    複式顯微鏡觀察物體,必須要製作成為玻片標本;包括【載玻片】【蓋玻片】

(2)    玻片標本的製作:

甲、 物體要【小】【薄】,使光線容易通過。

乙、 先滴【水】【亞甲藍液】,以固定標本,並避免觀察物影像不正常曲折。

丙、 45度】角將蓋玻片放下,避免【氣泡】產生。

(3)    複式顯微鏡的觀念與重點:

甲、 複式顯微鏡的放大倍率=【物鏡】的倍數 ×【目鏡】的倍數。

乙、 獲得充足且適當光線:【光圈】【反光鏡】

丙、 觀察時要兩眼【張開】,一眼觀察,另一眼記錄。

丁、 複式顯微鏡的觀察物像和實物的位置是上下【顛倒】、左右【相反】

戊、 若要使用高倍鏡觀察時,只能轉動【細】調節輪。

B 顯微鏡之高倍鏡與低倍鏡比較:

比較

鏡頭長度

光線調節

視野

觀察目標

細胞

移動

調節輪

物鏡

目鏡

光圈

反光鏡

範圍

亮度

大小

數目

低倍鏡

平面鏡

【粗】調節輪

【細】調節輪

高倍鏡

凹面鏡

【細】調節輪

C 解剖顯微鏡:

(1)    操作程序:

甲、 將標本置於載物台上。

乙、 調整【眼距】調整器。

丙、 先用左眼觀察,轉動【調節輪】調整左眼焦距至清晰。

丁、 用右眼檢視,調整【眼焦】調整器,使右眼也能清晰視物。

(2)    特徵:

甲、 呈現立體影像,且與實物的方向相同。

乙、 放大倍數較低,例如:可用於觀察昆蟲的外部構造、蕨類植物的孢子囊堆、雌蕊子房內的胚珠。

D 複式顯微鏡與解剖顯微鏡的比較:

性質

成像

物與像關係

觀察方法

光源

物像感覺

放大倍率

觀察對象

複式

顯微鏡

倒立
虛像

上下顛倒

左右相反

雙眼張開

一眼觀察

一眼畫圖

反光鏡

光圈

平面

較大

細胞

草履蟲

變形蟲

解剖

顯微鏡

正立
實像

與原物體
相同

雙眼張開

雙眼觀察

本身燈泡

立體

較小

蕨類孢子囊堆

E 水中常見的小生物:

 

變形蟲

草履蟲

眼蟲

矽藻

新月藻

圖示

         

運動
構造

偽足

纖毛

鞭毛

細胞壁

葉綠體

F  將顯微鏡的影像移至中央的比較:

      

 

 

( )1.     立倫複式顯微鏡作觀察,用4倍物鏡看見的影像如右圖所示。若換成10倍物鏡觀察,則最可能會看到下列哪一個影像?
            (A)        (B)        (C)         (D)
   

【答案】:【C

【解析】:複式顯微鏡觀察到的結果和原物上下相反,左右顛倒。
但是將4倍轉成10倍時,4倍為低倍,10倍為高倍,低倍換成高倍,影像變大,形狀不變,所以為(C)

 

( )2.     右圖,為芳嬋使用解剖顯微鏡觀察被麻醉的蜜蜂時,視野中所見的景象。芳嬋想將蜜蜂移至視野中央,應將蜜蜂往哪個方向移動?
(A) 
右上  (B) 右下  (C) 左上  (D) 左下。

【答案】:【A

【解析】: 視野中所見到的蜜蜂在左下方,實際上在右下方,因此欲移到中間位置,須向左下方移動。

 

( )3.     伊晴使用複式顯微鏡觀察植物的葉下表皮,右圖為視野中所見的細胞。伊晴想將箭頭所指的細胞,移至視野中央,應將玻片往哪一方向移動?
(A) 
右上  (B) 右下  (C) 左上  (D) 左下。

【答案】:【D

【解析】: 在複式顯微鏡中,所見到的影像為上下顛倒,左右相反;
如圖中的箭頭在視野中的左下方,實際上是在標本的右上方,欲將箭頭處一到中央,需將標本向左下方移動。

 

( )4.     以顯微鏡觀察口腔皮膜細胞時,發現顯微鏡中視野過暗,可調節右圖哪一個構造以獲得適當的光線? 
(A) 
  (B)   (C)   (D) 丁。

【答案】:【C

【解析】: 圖中,甲為目鏡,乙為旋轉盤,丙為光圈,丁為粗調節輪。
視野過暗是因為光圈過小,所以加大光圈即可。

 

( )5.     有下列四組不同倍數的顯微鏡:
(
)10×5  () 10×20  () 10×30  () 10×40
試問由哪一組顯微鏡所觀察到的同種細胞數目最多?
(A) 
  (B)   (C)   (D) 丁。

【答案】:【A

【解析】: 甲的放大倍率=10×5=50倍;    的放大倍率=10×20200
的放大倍率=10×30300倍;  的放大倍率=10×40400

 

( )6.     於玻片上以奇異筆寫上qd兩字,分別用解剖顯微鏡和複式顯微鏡觀察,試問兩者所觀察到的影像為何? 
(A) 
前者為pb,後者為qd  (B) 前者為qd,後者為pb  (C) 兩者皆為pb  (D) 兩者皆為qd

【答案】:【B

【解析】:複式顯微鏡中,所見到的影像為上下顛倒,左右相反;(將物體旋轉180度即可)
而解剖顯微鏡所見到的影像和相同,
因此qd在複式顯微鏡中所見為pb;解剖顯微鏡所見到的為qd

 

( )7.     用目鏡10倍,物鏡40倍的複式顯微鏡觀察水中的小生物,視野所見如右圖,為使矽藻出現在視野範圍中,下列哪一步驟最不恰當?
(A) 
將目鏡換為5  (B) 將物鏡換為10  (C) 將物鏡換為60  (D) 將載玻片往左下方移動。

【答案】:【C

【解析】:用目鏡10倍,物鏡40倍的複式顯微鏡觀察水中的小生物,視野所見如右圖超出視野,因此欲使小生物回到中央,需用低倍鏡,若使用高倍鏡會超出偏離更多。

 

( )8.     欣華不滿意在複式顯微鏡下看到如右圖()的影像,如果她要看到如圖()的影像,應進行下列哪一項操作? 
(A) 
調整反光鏡  (B) 調節細調節輪  (C) 更換高倍接物鏡  (D) 放大光圈。

【答案】:【B

【解析】: ()的缺點為影像不清晰,因此欲將影像調整清晰,只需調整細調節輪,至清晰可見。

 

( )9.     下列實驗活動,何者最適合使用解剖顯微鏡?
(A) 
觀察水中的微小生物  (B) 觀察豌豆豆莢內種子的數目  (C) 觀察花粉粒的外形  (D) 觀察蕨葉下表面的孢子囊堆。

【答案】:【D

【解析】: 解剖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較低,適合觀察標本較大的物體,如:蕨類植物的孢子囊堆、花朵子房內的胚珠、昆蟲的外部構造(如觸角、複眼、味毛)
觀察水中的微小生物(如:草履蟲、變形蟲、眼蟲),需使用複式顯微鏡。
觀察豆莢內的種子,直接以肉眼即可;花粉粒需以複式顯微鏡觀察。

 

( )10. 甲、乙二人以同一型式之複式顯微鏡觀察同一種細胞,使用之倍率為:
甲=10×10;乙=10×40,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甲看到的細胞數目較多  (B) 乙的視野較為寬廣  (C) 甲看到的細胞較大  (D) 無論甲或乙,若將玻片向左移動,視野中之細胞亦向左移動。

【答案】:【A

【解析】:甲的倍數為10×10=100倍;乙的倍數=10×40=400倍;甲為低倍,乙為高倍。
甲所見到的細胞大小較小,細胞數目較多,視野較亮;
乙所見到的細胞大小較大,細胞數目較少,視野較暗。

 

( )11. 桐安使用顯微鏡觀察玻片標本,根據右圖,下列何者正確?
(A) 
欲調節視野中的光線,可調整be  (B) 用甲物鏡觀察玻片標本時,若亮度適當但影像不清晰時,應轉動b  (C) 若亮度不變,乙物鏡換成甲物鏡時,視野會變亮  (D) 在顯微鏡下觀察頭髮,若將玻片標本向左移動,則看到的頭髮向右移動。

【答案】:【D

【解析】: 如圖a為目鏡,b為粗調節輪,c為細調節輪,d為光圈,e為反光 鏡。
調節視野中的光線,可調整de;若亮度適當但影像不清晰時,應轉動細調節輪c即可;
若亮度不變,乙物鏡(10X)換成甲物鏡(40X)時,低倍換成高倍,會使視野變暗。

 

( )12. 右圖是某臺顯微鏡四個不同的鏡頭,各組分別正在焦點上,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放大倍數為:丁>丙>乙>甲  (B) 視野下光線強度為:甲>乙>丙>丁  (C) 視野下細胞的大小為:甲>乙>丙>丁  (D) 視野下的細胞數目為:甲>乙>丙>丁。

【答案】:【C

【解析】: 如圖,甲乙丙丁為物鏡,甲較長,甲為高倍鏡,丁較短,丁為低倍鏡。
高倍時視野較暗,所見到的範圍較小,細胞較大,因此觀察數目較少。
放大倍數為:甲>乙>丙>丁;視野下光線強度為:丁>丙>乙>甲;
視野下細胞的大小為:甲>乙>丙>丁;視野下的細胞數目為:丁>丙>乙>甲。

 

( )13. 有關複式顯微鏡使用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 
視野亮度太強時,應旋轉調節輪及光圈以利觀察  (B) 由低倍轉為高倍觀察時,應以手緊握高倍物鏡並將它移至對準載物臺中央圓孔  (C) 進行眼蟲的顯微鏡觀察時,若眼蟲影像位於視野右下方,則應將玻片標本向左上方移動,才能使眼蟲影像置於視野中央  (D) 使用10倍目鏡及60倍物鏡進行觀察時,只能轉動細調節輪以找出清晰影像

【答案】:【D

【解析】:視野亮度太強時,應旋反光鏡及光圈以利觀察;
由低倍轉為高倍觀察時,應以手轉動旋轉盤,並將它移至對準載物臺中央圓孔。
進行眼蟲的顯微鏡觀察時,若眼蟲影像位於視野右下方,實際上是在玻片的左上方,則應將玻片標本向右下方移動,才能使眼蟲影像置於視野中央。
觀察高倍鏡時,只需轉動細調節輪以找出清晰影像。

 

( )14. 在複式顯微鏡低倍鏡下,看到右圖的影像,如果想再用高倍鏡看到清晰的a細胞,下列三個步驟,其操作順序何者正確?
(
)轉動旋轉盤,使物鏡由低倍鏡轉為高倍鏡  ()轉動細調節輪  ()移動玻片使a細胞位於視野中央 
(A) 
甲乙丙  (B) 甲丙乙  (C) 丙甲乙  (D) 乙甲丙。

【答案】:【C

【解析】:如圖,影像偏視野的右上方,實際上標本靠近玻片的左下方,因此低倍鏡轉高倍鏡,需先將()細胞移至視野中央,()再轉動旋轉盤,使鏡頭換成高倍鏡,再()調整細調整輪,使影像清晰。

 

( )15. 用複式顯微鏡觀察水中的草履蟲,應如何操作?
(A) 
先用高倍物鏡觀察  (B) 練習睜右眼、閉上左眼觀察  (C) 調大光圈,光線愈亮愈好  (D) 視野下,蟲游向右上方,玻片向右上方移動追蹤。

【答案】:【D

【解析】:複式顯微鏡觀察水中的草履蟲,先用低倍物鏡觀察,再調至高倍鏡。
觀察時需兩眼同時張開,以右手寫字的人,直接以左眼觀察顯微鏡影像,右眼觀察紀錄。
在適當的光線環境,太亮或是太暗都不好。
視野下,蟲游向右上方,實際上是往左下方移動,因此須將玻片向右上方移動追蹤,才不會脫離視野。

 

( )16. 以複式顯微鏡觀察水中小生物時,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 
以滴管吸取池水,滴一、二滴於載玻片的中央  (B) 蓋玻片以45 角慢慢蓋於水滴上,並避免產生氣泡  (C) 因為水中生物極微小,可直接以高倍鏡觀察  (D) 鏡頭不小心沾上水時,必須以拭鏡紙擦拭。

【答案】:【C

【解析】: 觀察水中的小生物,宜先使用低倍鏡尋找觀察目標,再使用高倍鏡將影像放大。

 

( )17. 赫俊操作複式顯微鏡觀察口腔皮膜細胞,正確的操作順序為何?
(
使用10X物鏡觀察;  (使用60X物鏡觀察;  (用牙籤鈍端刮取口腔皮膜細胞;  (在載玻片上滴亞甲藍液。
(
丁丙甲乙  (丁丙乙甲  (丙甲丁乙  (丙丁甲乙。

【答案】:【A

【解析】:口腔皮膜細胞的標本製作及操作次序:
(
)先在載玻片上滴碘液或是亞甲藍液;  
(
)用牙籤的鈍端刮取口腔皮膜細膜;()觀察時,先使用低倍物鏡觀察;()再使用高倍鏡觀察。

 

( )18. 使用複式顯微鏡時,下列哪一種是錯誤的?
(
光線不足時,可以調整光圈的大小  (轉動旋轉盤時,不可讓鏡片碰到玻片  (使用高倍物鏡時,想看清楚標本,只須轉動粗調節輪調整焦距  (蓋玻片以 45°角慢慢蓋於標本上,較能避免氣泡產生。

【答案】:【C

【解析】:(光線不足時,可以調整光圈的大小或是反光鏡使用凹面鏡。
(
轉動旋轉盤時,不可讓鏡片碰到玻片,避免鏡頭壓壞玻片標本,或是鏡頭受到污損。
(
使用高倍物鏡時,想看清楚標本,只須轉動細調節輪調整焦距。
(
蓋玻片以45°角慢慢蓋於標本上,較能避免氣泡產生,若有氣泡產生,以筆尖輕壓,將氣泡擠出即可。

 

( )19. 小靜用顯微鏡觀察以亞甲藍液染色後的口腔皮膜細胞,關於此實驗的敘述何者正確?
(
需使用複式顯微鏡進行觀察  (被染色的部位主要為細胞膜  (其構造與植物表皮細胞相同 (可觀察到呈半月形的保衛細胞。

【答案】:【A

【解析】: 以亞甲藍液染色後的口腔皮膜細胞,可以使細胞核成深藍色,特別明顯。
口腔皮膜細胞和植物下表皮細胞不同,口腔皮膜細胞缺少細胞壁,並且排列較輸鬆。
植物下表皮細胞附近較容易觀察到控制氣孔的保衛細胞。

 

( )20. 使用顯微鏡觀察口腔皮膜細胞時,下列操作何者錯誤? 
(
先滴亞甲藍液於載玻片上,再將細胞置於亞甲藍液中  (加上蓋玻片時動作愈快愈好,以減少氣泡  (放置玻片標本時,標本應對準鏡臺圓孔  (以光圈及反光鏡調節至適宜的亮度。

【答案】:【B

【解析】:蓋玻片以45°角慢慢地蓋於標本上,較能避免氣泡產生,若有氣泡產生,以筆尖輕壓,將氣泡擠出即可。

 

( )21. 小英利用顯微鏡觀察甲、乙兩種細胞的構造,甲為口腔皮膜細胞,乙為榕樹葉的下表皮細胞。根據觀察結果,判斷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
甲細胞和乙細胞都是扁平形狀  (甲細胞無葉綠體,乙細胞具有葉綠體  (用亞甲藍液染色後,兩者都可看到細胞核  (由低倍鏡轉換成高倍鏡時,同一視野內甲或乙細胞的數目都變少。

【答案】:【B

【解析】:甲為口腔皮膜細胞,乙為榕樹葉的下表皮細胞,兩者皆為扁平不規則狀。
兩種細胞皆沒有葉綠體,以亞甲藍液染色,都可以使細胞核的顏色呈深藍色,更加明顯,容易觀察。
由低倍鏡轉呈高倍鏡,則細胞變大,在視野內所能見到的數目都將減少。

 

( )22. 使用解剖顯微鏡觀察被麻醉的蜜蜂時,視野中所見的蜜蜂標本影像位在右下角。試想若要將蜜蜂標本移至視野中央,則應將蜜蜂標本往哪一方向移動? 
(A)
右上方 (B)右下方 (C)左上方 (D)左下方。

【答案】:【C

【解析】:使用解剖顯微鏡觀察被麻醉的蜜蜂時,視野中所見的蜜蜂標本影像位在右下角,實際上所見與影像相同,因此將標本向左上方移動,將目標移至視野中央。

 

( )23. 慶賢使用複式顯微鏡觀察水中小生物如圖,在顯微鏡的視野中發現甲正往右下方跑出去,此時載玻片應向哪裡移動才可看見甲?
(
右上方  (左上方  (右下方  (左下方。

【答案】:【C

【解析】:在顯微鏡的視野中發現甲正往右下方跑出去,實際上是往左上方跑出是野外,因此將玻片標本向右下方移動。

 

 

目鏡

物鏡

10X

10X

15X

10X

10X

4X

15X

40X

( )24. 四架顯微鏡如右表,哪一架最需要使用凹面鏡與細調節輪?
(A) 
ˉ(B) ˉ(C) ˉ(D) 丁。

【答案】:【D

【解析】: 使用高倍鏡觀察時,需使用細調節輪,因此丁的倍數最高,丁需使用凹面鏡與細調節輪。

 

( )25. 承上題,哪一架顯微鏡觀察水中小生物,小生物最不容易跑出視野外?
(A) 
  (B) 乙 (C)    (D) 丁。

【答案】:【C

【解析】: 如表格所列,丙的放大倍率最小。
倍數最小的顯微鏡,放大的倍數少,目標物較小,因此所能見到到的視野範圍較大,小生物最不容易跑出是野外。

 

【題組】利用不同種的顯微鏡觀察右圖標本時,可看到不同結果,試回答下列問題:

( )26. 使用下圖的顯微鏡觀察此標本時,所看到的影像最接近下列何者?(大小不計)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如圖,雙筒的顯微鏡為解剖顯微鏡,呈現的影像為和原物(標本)相同的正立放大影像。
因此選擇和原圖相同的選項即為標準答案。

 

【題組】若將此標本置於下圖的顯微鏡下觀察時,請回答下列問題:

( )27. 所見到的影像最接近下列何者?(大小不計)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如圖,單筒的顯微鏡為複式顯微鏡,所觀察到的影像為上下顛倒,左有相反,因此將原圖轉180度,所觀察到的圖形即為正確答案。

 

( )28. 阿文利用此顯微鏡觀察池塘水,看到一隻草履蟲往左上方游走,為了讓草履蟲回到視野中央,此時他應將玻片往 
(A)
右下 (B)右上(C)左下 (D)左上 方移動。

【答案】:【D

【解析】: 以複式顯微鏡觀察,所觀察到的圖形為上下顛倒,左右相反,因此所見到的草履蟲往左上方游走,實際上是向右下方游走,因此須將標本向左上方移動即可。

 

( )29.  ()轉動細調節輪 ()轉動旋轉盤換高倍物鏡 ()將草履蟲移至視野中央。阿文想換高倍鏡繼續觀察,請你幫他排列正確操作順序
(A)
甲丙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答案】:【C

【解析】: 使用複式顯微鏡,欲將低倍鏡換為高倍鏡,正確操作為:
(1) 
先將觀察物體移至視野的中央。
(2) 
調整旋轉盤,轉成高倍物鏡。
(3) 
調整細調節輪,使影像清晰呈現。

 

( )30. 物鏡由低倍換到高倍後,會發現
(A)
視野變暗,小生物數量變多 (B)視野變暗,小生物數量變少 (C)視野變亮,小生物數量變多 (D)視野變亮,小生物數量變少。

【答案】:【B

【解析】: 將複式顯微鏡由低倍鏡轉換成高倍鏡時,進入鏡頭的光線會變少,因此視野會變暗,所見到的小生物會變大,因此數目會變少。

 

( )31. 若以複式顯微鏡觀察玻片標本時,若發現視野中的光線恰巧上半部是亮的而視野下半部是暗的,試問是哪一個構造沒有調整好,以致整個視野無法獲得適當的光線?
(A) 
旋轉盤  (B) 物鏡  (C) 反光鏡  (D) 調節輪。

【答案】:【C

【解析】: 視野中的光線恰巧上半部是亮的而視野下半部是暗的,表示是反光鏡的角度沒調整好,使得光線反射後無法照射全部的視野範圍。

 

【題組】柯南觀察同一個玻片標本四次,但每次只調整物鏡倍率,其他皆未變動,結果如圖:

( )32. 請問視野亮度最亮的是哪一個?
(
  (  (  (丁。

【答案】:【A

【解析】: 如圖,細胞最小的是甲,其次是丁、丙、乙。
放大倍率為甲<丁<丙<乙。
倍數最小的會最亮,所以甲倍數最小,甲的視野最亮。

 

( )33. 請問所用的物鏡最長的是哪一個?
(
  (  (  ()丁。

【答案】:【B

【解析】: 物鏡最長的是倍數最高的,所以乙的倍數最高,乙的物鏡會最長。

 

( )34. 若玻片標本改觀察變形蟲此種會游動的小生物;若一開始將變形蟲放在視野中央;請問在哪一個情形下,變形蟲最不容易游出顯微鏡的視野?
(
 ( ( (丁。

【答案】:【A

【解析】:倍數最小的顯微鏡,所見到的物體移動最慢,因此最不容易超出觀察的範圍。
甲的倍數最小,甲的移動最慢,最不容易超出。

 

( )35. 請問哪一個放大倍率最小?
(
 ( ( (丁。

【答案】:【A

【解析】: 甲的細胞最小,所見到的數目最多,因此甲的倍率最小。

 

( )36. 下列有關使用複式顯微鏡的敘述,何者正確?
(A) 
欲在高倍鏡下調整焦距,應使用粗調節輪  (B) 在弱光處,應使用凸面反光鏡來採光  (C) 通常物鏡較短者為低倍鏡  (D) 應閉右眼,用左眼觀察目鏡。

【答案】:【C

【解析】:顯微鏡下進行高倍鏡觀察時,若影像不清晰,欲調整焦距,應直接使用細調節輪。
由於凹面鏡能幫助聚光,因此當光線不足時,應使用凹面反光鏡來會聚光線,以增加亮度。
物鏡的構造,較短的是低倍鏡,較長的是高倍鏡,目鏡則剛好相反。
顯微鏡的觀察,應睜開兩眼,用左眼觀察目鏡,以右眼觀察繪圖結果。

 

( )37. 使用複式顯微鏡時,若目標物向左上方離開視野,應將玻片移向何方才能找到目標物?
(A) 
右上方  (B) 右下方  (C) 左上方  (D) 左下方。

【答案】:【C

【解析】: 複式顯微鏡成像,上下顛倒,左右相反,所以物體實際上在右上,看起來卻在左下。
因此目標物向左上方離開視野,實際上在相反的方向,是往右下方移開,因此須將玻片標本往左上方移動,才能將目標物移進視野中。

 

( )38. 有關複式顯微鏡的敘述,何者正確?
(A) 
放大光圈,視野變暗  (B) 玻片標本向前移動時,影像也向前方移動  (C) 縮小光圈,視野範圍變小  (D) 改用低倍物鏡,視野範圍變大。

【答案】:【D

【解析】: (A) 放大光圈,使更多的光線進入,視野會變亮。
 (B) 
複式顯微鏡成像,上下顛倒,左右相反,因此玻片標本向前移動時,影像會向後方移動。
 (C) 
縮小光圈,使得進入的光線減少,因此視野變暗,但是所能觀察的範圍不變。
 (D) 
改用低倍物鏡,所見到的目標物體較小,因此所能觀察的視野範圍會變大。

 

( )39. 觀察口腔皮膜細胞的正確操作順序為何?
(
使用低倍物鏡觀察;  (使用高倍鏡觀察;  (用牙籤刮取口腔皮膜細膜與玻片上的碘液混合;  (在載玻片上滴碘液:
(A) 
乙丁丙甲  (B) 丁丙甲乙  (C) 丙甲乙丁  (D) 乙丙丁甲。

【答案】:【B

【解析】:口腔皮膜細胞的標本製作及操作次序:
(
)先在載玻片上滴碘液;()用牙籤刮取口腔皮膜細膜與玻片上的碘液;()觀察時,先使用低倍物鏡觀察;()再使用高倍鏡觀察。

 

【題組】右圖為顯微鏡構造圖,請依圖回答下列問題:

( )40. 若視野過暗,可調節圖中哪一構造?
(A) 
  (B)   (C)   (D) 己。

【答案】:【D

【解析】:視野過暗,需加大光圈()及反光鏡使用凹面鏡。

 

( )41. 放大倍率有關的構造是:
(A) 
辛庚  (B) 甲乙  (C) 丁己  (D) 甲丁。

【答案】:【D

【解析】: 物鏡()和目鏡()和放大倍率有關。
放大倍率=物鏡倍率X目鏡倍率。

 

( )42. 當觀察時發現視野亮度不足該調哪一個構造?
(
  (  (  (辛。

【答案】:【B

【解析】: 視野的亮度不足,需加大光圈,所以須調整 ()

 

( )43. 當更換為高倍物鏡觀察時若影像不太清晰應調整哪一個構造?
(
  (  (  (辛。

【答案】:【C

【解析】: 影像不清晰,直接調整細調節輪,所以直接調整 ()

 

( )44. 此架顯微鏡有4x10x40x三種物鏡試問哪一個物鏡看到的視野範圍會最小?
(
一樣小  () 4x  () 10x  () 40x

【答案】:【D

【解析】: 放大倍率愈大,所見到的細胞愈大,因此放大的視野範圍愈小。
最高倍的是 (D)40X

 

( )45. 顯微鏡的鏡頭因使用時髒污,應使用下列何種物品清潔?
(
拭鏡紙  (衛生紙  (面紙  (眼鏡布。

【答案】:【A

【解析】: 顯微鏡的鏡頭不乾淨時,需以拭鏡紙輕輕擦拭。

 

( )46. 有關複式顯微鏡的使用下列何者錯誤?
(
使用時先用低倍物鏡再使用高倍物鏡  () pb觀察後影像會變為qd  (觀察時必須兩眼同時睜開但一眼觀察  (換高倍物鏡觀察時因鏡頭較長所以要先 將鏡筒上升再轉旋轉盤。

【答案】:【D

【解析】:使用高倍鏡前,需先使用低倍鏡尋找觀察目標。
複式顯微鏡的成像為上下顛倒,左右相反,因此pb在顯微鏡中見到為qd
若正確使用,高倍的物鏡不會撞擊到玻片標本。

 

( )47. 使用複式顯微鏡觀察時,若光圈和反光鏡不動,高倍物鏡下的視野與低倍物鏡下的視野有何差異?
(A) 
範圍較大,亮度較亮  (B) 範圍較大,亮度較暗  (C) 範圍較小,亮度較亮  (D) 範圍較小,亮度較暗。

【答案】:【D

【解析】: 高倍鏡的視野較小,見到的範圍小,進入顯微鏡的光線少,視野亮度較暗。

 

【題組】阿強使用複式顯微鏡觀察池水在視野中看到如下圖的影像,請回答下列各題:

( )48. 戊為草履蟲若想將它移到視野中央應如何調整 
(
往左下角移動  (往右上角移動  (往左上角移動  (往右下角移動。

【答案】:【A

【解析】:戊為草履蟲,在視野中的左下方,實際上在玻片標本的右上方,
因此將玻片向左下方移動,才能正確地將標本移至視野的中央。

 

( )49. 製作玻片標本時若想減少乙的產生應如何處理?
(
蓋玻片呈45 度角蓋下  (玻片標本做好加熱烤過  (用原子筆輕敲載玻片  (用吸水指吸出氣泡。

【答案】:【C

【解析】: 乙為氣泡,欲減少氣泡的發生,將標本以原子筆輕按,將氣泡壓出。

 

( )50. 使用高倍物鏡觀察玻片標本時,亮度適合但是不清晰,應該調整什麼構造?
(
光圈  (粗調節輪  (玻片標本  (細調節輪。

【答案】:【D

【解析】: 使用高倍鏡,若視野的亮度適合,但是影像不清晰時,直接調整細調節輪,至清晰的影像即可。

 

【題組】附圖為一顯微鏡示意圖,試回答下列問題:

( )51. 以此架顯微鏡觀察玻片標本時,若更換為高倍鏡後發現影像變得模糊,則應調整圖中哪一構造以獲得清晰的影像?
(A)
乙 (B)庚 (C)辛 (D)壬。

【答案】:【B

【解析】:顯微鏡觀察時,將低倍鏡更換為高倍鏡後,發現影像變得模糊時,直接調整細調節輪()置呈現清晰的影像即可。

 

( )52. 下列構造代號和功能配對,哪一項正確?
(A) 
甲、乙:調整放大倍率  (B) 丙、戊:拿取顯微鏡  (C) 庚、丁:調節焦距  (D) 己、癸:調節光線。

【答案】:【D

【解析】:調整放大倍率:目鏡()及物鏡() 
拿取顯微鏡:一手托住鏡座(),一手握住鏡臂()
調節焦距:粗調節輪()、細調節輪()  
調節光線:光圈()及反光鏡。

 

( )53. 於載玻片上寫字後,置於複式顯微鏡下觀察,使用4X的物鏡時,所見影像如右圖,則原載玻片上所寫之字應為何?(只考慮方向,不考慮實際放大倍率)
(A)   (B) 
 (C)  (D)  

【答案】:【D

【解析】: 顯微鏡成像,上下顛倒左右相反,因此影像旋轉180度,視野如圖時,原物應為(D)

 

( )54. 視野下看到如圖的影像時,載玻片往何方向移動才能使影像到視野中央?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在複式顯微鏡下,物與像上下顛倒、左右相反,因此視野中的F180度,即為原物標本

 

( )55. 在玻片上畫三條線(如下圖),請問複式顯微鏡下影像為何?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複式顯微鏡所呈現的影像為上下顛倒、左右相反;所以將原物轉180度,所見到的影像,即為顯微鏡中所見到的答案。

 

( )56. 承上題,如果是解剖顯微鏡下,影像為何?
 (A)         (B)      (C)       (D) 
            

【答案】:【A

【解析】:解剖顯微鏡下所見到的影像和原物相同,因此為(A)

 

( )57. 以複式顯微鏡觀察,發現如圖的水中生物:
(
)輪蟲 ()新月藻 ()水綿 ()草履蟲 ()線蟲 ()眼蟲;()是氣泡;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單細胞生物有:丙、戊、己、庚   (B) 多細胞生物有:甲、丁、己  (C) 具有葉綠體的生物有:丙、戊、丁、庚  (D) 戊生物往右上方移動,玻片往左下方移動才能看到牠。

【答案】:【B

【解析】: 單細胞生物:()新月藻、()草履蟲、()眼蟲。
 
多細胞生物:()輪蟲、()水綿、()線蟲。
 
有葉綠體的生物:()新月藻 ()水綿()眼蟲。
 
戊生物往右上方移動,實際上往左下方移動,因此須將玻片往右上方移動。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活動2-1】 植物細胞

 目的: 
  本實驗觀察葉片的表皮組織﹐藉以了解植物細胞的基本構造。

 器材:

  1. 複式顯微鏡  1架
  2. 載玻片    2片
  3. 蓋玻片    2片
  4. 鋒利的刀片  1片
  5. 吸水紙(濾紙) 1張
  6. 滴管     1支
  7. 亞甲藍液(或碘液) 少許
  8. 鑷子     1支
  9. 解剖針    1支
  10. 校園植物的葉 1片

 步驟:

葉片表皮組織臨時玻片製作法
↑圖2-9

  1. 在載玻片的中央加一滴水。
  2. 取一種校園植物的葉片一片﹐將葉的背面(即下表皮)向著自己﹐依照圖2-9的過程將之折斷﹐並在折斷處輕輕撕拉﹐使撕裂的邊緣有薄而無色薄層。
  3. 用鋒利的刀片將該下表皮切下一小片﹐用鑷子夾取後放在載玻片的水中。
  4. 加放蓋玻片。
  5. 將製好的玻片標本﹐放在複式顯微鏡的載物台上。先用低倍鏡觀察細胞之形狀及排列情形﹐再於高倍鏡下觀察細胞的構造。
  6. 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兩種細胞﹐一種是無色﹐數目較多的表皮細胞;另一種是散布在表皮細胞間﹐呈半月形、兩兩成對在一起的細胞﹐稱為保衛細胞(圖2-10)。
  7. 吸取亞甲藍液(或碘液)少許﹐滴一滴在蓋玻片的一側﹐在另一側用吸水紙吸水﹐亞甲藍液就很快的流到蓋玻片下面﹐使標本染色。
  8. 再用顯微鏡觀察﹐與剛才看到的有什麼差異?

 問題:

  1. 所觀察的細胞中﹐哪一種含有葉綠體?
  2. 表皮細胞和保衛細胞除了形狀、大小不同以外﹐還有何差異?
  3. 製作玻片標本時﹐加水和染液的目的為何?
低倍鏡下的保衛細胞 高倍鏡下的保衛細胞

圖2-10 鴨跖草的下表皮

  1. 低倍鏡下的觀察,兩個半月形的構造為保衛細胞,其周圍是表皮細胞。
  2. 高倍鏡下的保衛細胞。

 

活動2-2】 動物細胞

 目的:
  本實驗觀察人體口腔的上皮細胞﹐藉以了解動物細胞的基本構造。

 器材:

  1. 複式顯微鏡    1架
  2. 載玻片及蓋玻片  2片
  3. 滴管       1支
  4. 亞甲藍液     少許
  5. 牙籤及鑷子    2支
  6. 吸水紙(濾紙)  1張

 步驟

  1. 取載玻片一片﹐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上一滴亞甲藍液(或碘液)。
  2. 將牙籤扁平的一頭﹐輕輕的在口腔面頰內側的表面刮幾下﹐將刮下的東西放在亞甲藍液中﹐蓋上蓋玻片。
  3. 將製好的玻片標本﹐放在顯微鏡的載鏡台上﹐先用低倍鏡找到口腔細胞﹐再換高倍鏡觀察﹐可以看到一個個形狀不規則的細胞﹐這就是口腔內面的上皮細胞。

 問題

  1. 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和葉的表皮細胞、保衛細胞有何相異之處?
  2. 怎麼判定在標本上所看見的東西是細胞?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節】 構成個體的層次

  組成生物體的各種細胞﹐各職所司﹐分工合作﹐使生物體表現出生命現象。一種或數種功能相同的細胞集合在一起﹐形成組織。數種不同的組織又再集合一起﹐形成特定形狀的構造﹐構成器官。在動物方面﹐功能相同的器官﹐又再聯合起來形成系統。所有的系統聯合起來形成一個生物體(圖2-6)

多細胞生物組成的層次關係
↑圖2-6

  以人為例﹐胃表面的上皮組織(圖2-7)是由單層的細胞構成。其下有肌肉組織(圖2-7)﹐這兩種組織和其他數種組織構成胃。胃是一種消化器官(見圖3-5)﹐可以消化食物。胃和口腔、咽、食道、小腸、大腸、唾腺和胰臟等器官形成消化系統。此外﹐鼻、喉、氣管、支氣管和肺等器官形成呼吸系統(見圖6-3)。人的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見圖4-15)和神經系統(見圖5-2)等構成一個機能完整的個體。

人體的組織
↑圖2-7

  植物體可分為營養器官和生殖器官﹐根、莖和葉為營養器官﹐花、果實和種子與繁殖有關﹐為生殖器官。器官內的組織﹐可依其細胞的型態和生理機能而分類﹐例如分生組織位於根尖和莖頂﹐可以不斷進行細胞分裂;位於根、莖和葉內的疏導組織可輸送養分和水份(圖2-8)。

植物的構造
↑圖2-8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節】 細胞

  三百多年前﹐英國科學家虎克(Hoooke)﹐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植物軟木塞的薄片(圖2-3)﹐看到許多蜂窩狀且中空的小格子﹐就稱這些小格子為細胞。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動、植物的身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於是便確立了細胞學說----生物是由細胞構成的﹐亦即是﹐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

  雖然虎克所看到的軟木塞細胞是空的小格子﹐其實活的細胞都是充滿了各種物質。構成細胞的主要物質為水、醣類脂質蛋白質核酸等。

  顯微鏡

↑圖2-3 顯微鏡
  虎克時代使用的光學顯微鏡,和他所看到的軟木栓薄片小格子。


  水是由氫和氧組成的化合物﹐是細胞內含量最多的物質﹐通常佔70﹪;例如人體內的水約佔體重的三分之二。水是細胞內最好的溶劑﹐參與細胞內代謝的各種化學反應﹐它對生物的生理機能非常重要﹐例如調節動、植物的體溫。

  醣類又稱為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氫和氧三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其中氫和氧的比例與水一樣為2:1﹐是細胞內供應能量的主要物質。葡萄糖是醣類的一種﹐細胞行呼吸作用時﹐便分解葡萄糖而釋出能量。植物經光合作用所產生的葡萄糖﹐可以轉變為澱粉(一種醣類)而儲藏;動物由植物所取得的醣類則轉化為肝糖(一種醣類)﹐儲藏在肝臟或肌肉中。動、植物所儲藏的醣類﹐皆可供需要時利用。

  脂質亦含有碳、氫和氧三種主要元素﹐它是細胞內各種膜的成份之一﹐這些膜(如細胞膜、核膜、葉綠體膜等)由磷脂質和蛋白質構成;膜會組成各種小構造,其內各自含有不同的酵素,而進行不一樣的化學反應﹐進而行使不同的功能。醣類的氧化是細胞內能量的主要來源﹐脂質亦是細胞內供應能量的物質。

  蛋白質是構成細胞質的重要物質﹐是由許多胺基酸組成的﹐它除了碳、氫、氧三種元素外﹐尚有氮和硫﹐目前所知胺基酸有21種。植物可以合成各種不同的胺基酸﹐但是人類和其他動物不能合成所有種類的胺基酸﹐必須由食物中獲得他們不能自行合成的胺基酸﹐因此我們日常飲食切勿偏食。如前所述﹐生物需要能量時﹐細胞會先分解醣類﹐再分解脂質﹐最後才是分解蛋白質。

  核酸可分為去氧核糖核酸(簡稱DNA)和核糖核酸(簡稱RNA)兩種﹐他們是由碳、氫、氧、氮和磷等元素組成的。DNA是細胞內的遺傳物質﹐RNA則可傳遞DNA的訊息﹐以合成蛋白質。

  細胞通常很小﹐要用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細胞的基本構造可分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三部份(圖2-4)。細胞膜位於細胞表面﹐能控制細胞內外物質的進出。細胞中通常只有一個細胞核﹐細胞核內含有遺傳物質DNA,外有核膜包圍。細胞核是細胞的生命中樞﹐若將細胞核去除﹐則細胞的代謝便逐漸衰退而死亡。細胞質介於細胞膜和細胞核之間﹐有多種構造散布其間﹐這些構造都是由膜包圍的﹐進行不同的化學反應﹐如液胞和植物的葉綠體(見第三章)。植物細胞還多了細胞壁(圖2-4)﹐它位在細胞膜的外面﹐對植物細胞有支持的作用。

細胞的構造
↑圖 2-4 細胞的構造 1.動物的細胞 2.植物的細胞

  不同的細胞有不同的形狀(圖2-5;活動2-1和2-1)﹐也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植物的表皮細胞排列緊密而扁平﹐具有保護的功能;輸送水份的細胞呈管狀﹐以利水份運輸。動物的肌肉細胞細長﹐有運動和收縮的功能;神經細胞則有很多突起﹐可以迅速傳遞訊息。

洋蔥的表皮細胞 植物輸導水分的細胞
哺乳類的肌肉細胞 人類脊髓神經細胞
↑圖2-5 各種不同形狀的細胞
1.洋蔥的表皮細胞  2.植物輸導水分的細胞 
3.哺乳類的肌肉細胞  4.人類脊髓神經細胞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影片1.JPG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章-生命的世界(總整理)_page_1.jpg

第一章-生命的世界(總整理)_page_2.jpg

第一章-生命的世界(總整理)_page_3.jpg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探究自然的方法

 


() 科學步驟:

 

A 科學的第一個步驟是【觀察】

B 實驗步驟的設計要有【實驗組】【對照組】

() 變因:

A定義:

(1) 影響一個事件的結果的因素,稱為變因。

(2) 為確實描述這些變因,將這些變因【數量】化的程序,稱為變量。

          . 舉例:影響燒杯內水溫上升的因素,包括:
       (1) 
水量多少      (2) 加熱時間長短
       (3) 
燭火強弱       (4) 風的大小       (5) 燒杯距燭火的遠近

          . 討論:

1.以相同熱源加熱,若加熱時間一定,則杯內水量愈多,末溫愈【低】

2.以相同熱源加熱,若杯內水量固定,則加熱時間愈長,末溫愈【高】

3.加熱過程中有風吹動時,則水的末溫將比沒有風吹動時的溫度略【低】

4.欲使水溫上升較快,則杯底至燭火的距離應【近】一些。

5.熱源的火焰愈大,加熱至沸騰時,所需的時間愈【短】

                                               . 舉例:

1.計算燭火強弱,以『多少時間內燃燒多少蠟燭』來表示;要將【質量】【時間】定量。

2.表示『燭火到杯底的距離』,要先將【長度】定量。

3.表示『水量多少』,要先將【體積】定量。

4.表示『水的冷熱程度』,要先將【溫度】定量。

                                               . 定性的敘述和定量的敘述:

1.燭火很旺盛,一分鐘燒掉10克的蠟燭。

2.水溫升得很快,水溫每分鐘上升5℃。

B   變因的種類:

(1) 【控制】變因:

           . 實驗時保持【固定不變】的變因。

           . 進行實驗時,控制變因的數目【不只一個】

(2) 【操縱】變因:

           . 為達實驗目的而改變的變因。

           . 實驗時,操縱變因的數目【只有一個】

(3) 【應變】變因:

           . 【操縱】變因改變,使實驗結果改變,此實驗結果便是應變變因。

           . 應變變因為實驗進行觀察的變因。

(4) 進行實驗時,保持其它多項的變因【固定】,一次僅改變【一】項的變因,討論此項變因對實驗的影響,這種有系統的實驗方法,稱為控制變因實驗法,為科學的實驗方法。

(5) 操縱變因一次只能有一個,如果有兩個以上的【操縱】變因,實驗便失去意義。

 

 

( )1.     有人認為維生素C可以預防感冒,為了求證,將2000人分成四組,在一年中每人每天清晨服用一粒藥丸,方法和結果如附表所示,由此可說明下列何種結果?
(A)
維生素C有預防感冒效果 (B)維生素C與預防感冒無關 (C)維生素C含量愈高,預防感冒效果愈佳 (D)維生素C必須與糖合併使用才能防止感冒

【答案】:【B】

【解析】:由實驗結果發現,每次不同數量的維他命C,完全都不服維他命C的人數,和服用不同質量的維他命C的人數,相差不多,無法顯示服用維他命C對預防感冒的效果。

 

( )2.     U高雄醫學院U學生調查口腔癌與檳榔的關係。在87個口腔癌患者中,患者數目與每天所吃檳榔的數目之關係如附表。則此為科學方法中的哪一種? 
(A)
觀察 (B)參考文獻資料 (C)提出假說 (D)實驗

【答案】:【A】

【解析】:觀察為科學研究方法的第一步,根據實際的觀察結果,引發實驗動機,以進一步進行深入的研究。

 

( )3.     下列何項步驟在科學探究的歷程中是最困難的?
(A)
問題產生 (B)提出假設 (C)設計實驗證實或否決該假設 (D)新學說成立

【答案】:【C】

【解析】:針對觀察結果進行假設,如何咒明假設的結論為正確或是錯誤,需有嚴密的實驗結果,加以證實,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結論。
因此如何設計實驗,以證明假設或推翻假設結果,為科學方法中最重要的步驟。

 

( )4.     當蘋果自樹上掉下,砸到U牛頓U時,U牛頓U心裡想著:「為什麼蘋果會往下掉,而不往上飛呢?」此是科學方法中的哪一步驟?
(A)
觀察 (B)提出問題 (C)提出假設 (D)實驗

【答案】:【B】

【解析】:牛頓在蘋果樹下,觀察到蘋果由樹上落下,於是提出問題:「位什麼蘋果會向下掉,而不會往上飛?」

 

( )5.     U巴斯德認為「微生物不會由無生物中憑空冒出來」。請問,他必須如何驗證自己的想法?
(A)
觀察 (B)參考文獻資料 (C)形成假設 (D)設計步驟實驗

【答案】:【D】

【解析】:巴斯德認為:「微生物不會由無生物中憑空冒出來」,這是假設的結論,要證實這個架設正確,必須設計有說服力的實驗,證明假設的可能性。

 

( )6.     法國科學家U巴斯德U贊成「生源論」,認為「微生物不會由無生物中憑空冒出來」,這句話屬於科學探究歷程方法中的
(A)
觀察 (B)參考文獻資料 (C)形成可測試的假說 (D)實驗。

【答案】:【C】

【解析】:巴斯德贊成「生源論」,認為:「微生物不會由無生物中憑空冒出來」,這句話是假設,必須經由實驗的証明,才能確認這句假設推論的正確結果。

 

( )7.     許多生物能夠在地球上生存的原因,並不包括下列何者?
(A) 
地球上人類發展出高度文明  (B) 地球上有水的存在  (C) 地球擁有適宜的陽光  (D) 地球的溫度適中。

【答案】:【A】

【解析】:包球上包含各式各樣的生物,其中最無關的理由是由於人類發展的高度文明,甚至可能因此破壞生態,威脅其他生物的生存。

 

( )8.     關於地球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誕生在高山  (B) 地球原始的大氣缺乏氧氣  (C) 地球現今的大氣以氧氣最多 (D) 地球約在20億年前形成。

【答案】:【B】

【解析】: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誕生在海洋;地球原始的大氣包含氫氣、氦氣、氨氣、甲烷,但是缺乏氧氣;地球現今的大氣以氮氣最多,氧氣則其次;地球約在46億年前形成。

 

( )9.     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命,可能生活在下列哪一種環境?
(A) 
寒冷的高空    (B) 乾燥的陸地  (C) 廣大的海洋  (D) 以上皆是。

【答案】:【C】

【解析】:早期的地球環境,由於強烈的紫外線以及頻繁的閃電,因此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命,可能生活在海洋中。

 

( )10. 馬戲團發生命案,柯南為求找到兇手,進行以下動作:
(
)認為兇手可能是訓獸師 ()檢查死者傷口 ()對照圖鑑,確認傷口是一種猛獸的咬痕 ()設計問題,對訓獸師進行調查 ()宣佈破案。
請按照所學過的「科學方法」,將上數步驟排出現先後順序。
(
乙丁丙甲戊  (甲乙丙丁戊  (甲丁乙丙戊  (乙丙甲丁戊。

【答案】:【D】

【解析】:正確的科學方法:
()檢查死者傷口(觀察→ ()對照圖鑑,確認傷口是一種猛獸的咬痕(蒐集資料→ ()認為兇手可能是訓獸師(提出假設→ ()設計問題,對訓獸師進行調查(進行實驗→ ()宣佈破案(獲得結論)

 

( )11. 為了檢驗『睡眠時間長短對學習的影響』,四位同學設計實驗進行研究,何人的說法有誤?
(
小葉:實驗要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  (小廷:各組之間除睡眠時間的長短不同之外,其餘條件都要相同  (小張:為節省時間,實驗做一次就好  (小玉:為了減少誤差,每組10人比每組只有1人的效果還要好。

【答案】:【C】

【解析】:要討論『睡眠時間長短對學習的影響』,分別以不同的睡眠時間,為了確定實驗的正確性,如能多組且多人同時完成,最理想。
只做一次實驗,即獲得結論,是最不理想的實驗方式。

 

( )12. 設計實驗步驟時,必須考量各種影響實驗結果的變因,例如「水分對於土司上黴菌生長的影響」實驗,哪一個變因是實驗組和對照組唯一有差別的地方? 
(A)
水分 (B)土司 (C)容器 (D)燈光。

【答案】:【A】

【解析】:要討論「水分對於土司上黴菌生長的影響」,要改變不同的水量,因此操縱便因為水量的多寡,實驗組為不同的水量,對照組則為無水的裝置。

 

( )13. 為了探究自然界的各種現象,所使用一系列合乎邏輯的方法,我們稱為科學方法。
(
形成假說  (設計實驗  (提出問題  (提出學說  (觀察。
請依序排列科學方法的幾個步驟? 
(
戊丙乙甲丁()甲丁戊乙丙 (戊丙甲乙丁 ()丙丁乙戊甲。

【答案】:【C】

【解析】:科學方法的步驟:

         
(
觀察   (提出問題    (形成假說  → (設計實驗  → (提出學說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生物圈的組成與範圍

 

()   生物圈的範圍:

A 定義:

            (1)地球上有生物存在的範圍,即稱為生物圈。

            (2)地球上的生物,以及所依存的環境,稱為生物圈。

B 範圍:

(1)大約包含海平面上下各約10000公尺。

(2)包含:低層【大氣】、水域、部分【地殼】表面。

甲、雖然生物圈範圍廣大,但是大部分生物喜歡生活在【溫暖】【水】的環境。

乙、生物圈的範圍共約20公里,地球半徑約6000公里;生物圈的範圍約佔地球半徑的【1/300

丙、如果地球比喻成蘋果,則生物圈的範圍相當於是蘋果的【果皮】

(3)生物圈存在的範圍極為廣泛,不論森林、海洋、沙漠、極地,甚至深海的海溝、及高山上,均能發現生物的蹤跡。

C 生物圈的限制:

(1)高山上因【氣壓】低、【氣溫】低、【空氣】稀薄,限制生物生存的條件,但是7000公尺以的高空,依然有鳥類的飛翔;10000公尺的高空上,依然有【細菌】的存在。

(2)深海處海水壓力大,依然有魚類的存在。

(3)海平面200公尺以下的深處因缺乏【陽光】,無法使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

(4)10000公尺深的海溝,因【壓力】大,【溫度】低,僅能容許特定的生物生存。

(5)台灣平地能見到許多生長於溫暖氣候的【闊葉】植物;高山地區則多為適合寒冷氣候的【針葉】植物;再往高處,便只有抗【強風】及耐【低溫】的矮樹叢(【灌木】)和草原。

(6)熱帶雨林中有蟒蛇、紅毛猩猩、巨嘴鴨;非洲草原有獅子、羚羊;極地有企鵝、北極熊。

(7)海洋、河流及河口棲息的生物也不同,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大部分不能適應河川或湖泊的環境,河口沼澤地區的招潮蟹也較少出現在淡水湖泊中。

D 生物圈的複雜性:

甲、  生物圈與氣圈、水圈和岩石圈均會相互影響。

乙、  生物圈與環境間的互動非常複雜,目前無法以人工方式複製。

()   形形色色的生物:

A 仙人掌:

(1)生存環境:乾燥的【沙漠】環境。

(2)適應方式:

丙、  葉退化成【針狀】,以減少水分的散失。

丁、  【莖部】肥厚,可儲存較多的水分。

戊、  根系【淺】【廣】,可以快速地吸收水分。

己、  有一層厚厚的角質,以減少水分的蒸散作用。

B 捕蟲植物(毛氈苔、豬籠草)

(1)生存環境:營養貧瘠的環境。

(2)適應方式:

甲、 利用【變形葉】捕食昆蟲,以補充土壤中【氮元素】的不足。

乙、 捕蟲植物平日可行光合作用,以獲得【碳元素】

丙、 毛氈苔有【毛狀】的突起,可捕捉小昆蟲;豬籠草成【袋狀】構造,使小昆蟲誤入後,直接分解。

C 水筆仔:

(1)生存環境:生長在河流和海洋交會的沼澤軟泥地,缺氧及高鹽度的沼澤環境。

(2)適應方式:由於種子無法在沼澤溼地萌芽,因此形成【胎生苗】,直接攝取母樹的養分。

D 其他特殊的生物:

(1)每一種生物有特殊的生活環境,例如:
熱帶雨林中有蟒蛇、紅毛猩猩;非洲草原有獅子、羚羊;極地有企鵝、北極熊。

(2)生活在海洋中的魚類難以生存在淡水的湖泊或溪流,河口地區的招潮蟹,也不容易出現在淡水湖泊中。

(3)螢火蟲在夜間發光,作為雌雄間【求偶】的訊號,有少數的螢火蟲會模仿其他種螢火蟲的發光方式,引誘其他種的螢火蟲來,再進行捕食。

(4)洞穴中的動物由於長期光線不足,因此【視覺】退化,【聽覺】特別發達,可收集聲波定位。

(5)蝙蝠藉著口中發出的【超聲波】,藉由回聲以測量與其他物體間的距離。

(6)穿山甲行動緩慢,皮膚特化,長出堅硬的【鱗片】,遭遇危害時,頭向柔軟的腹部捲曲,使身體捲縮成球狀,以保護外來的攻擊。

(7)北極熊有一層厚厚的【脂肪】,以抵禦寒冷的低溫,及儲存養分。

(8)魚的【鰭】,鴨的【蹼】,以及企鵝【槳狀】的翅膀,可幫助游泳滑行。

(9)石狗公善於偽裝成【珊瑚礁】的模樣,以便於獵食及逃避敵害。

 

( )1.  下列對於生物圈之敘述何者正確? 
(A)
日光、土壤、空氣為生物生存的三要素 (B)日光不易穿透深層海洋,使得生物在海洋深處絕跡 (C)地球上凡是有生物生存之處即稱為生物圈 (D)目前所知的生物圈包括海平面上下各1000公尺。

【答案】:【C

【解析】:(A)日光、『水』、空氣為生物生存的三要素,不包含土壤,高空的細菌,不需土壤;海洋中的浮游生物,不需土壤。
(B)
日光不易穿透深層海洋,使得生物在海洋深處的生物大量減少,只有特殊的生物能生存,但並沒有絕跡。
(C)
地球上凡是有生物生存之處即稱為生物圈,正確。
(D)
目前所知的生物圈包括海平面上下各『10000』公尺。

 

( )2.  地球上,下列何處比較容易發現生物蹤跡? 
(A)
缺乏光線、溫度低、壓力大的海洋深處 (B)日光充足、溫暖潮溼的地方 (C)炎熱、非常乾燥的沙漠 (D)空氣稀薄、溫度低的高山地區

【答案】:【B

【解析】:生物喜歡生活在日光充足、溫暖潮溼的地方,因此生物的種類及數量皆龐大。

 

( )3.  關於生物圈,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終年冰凍的極地,仍有生物存在 (B)沙漠地區非常乾燥,所以沒有生物存在 (C)高山因空氣稀薄、溫度低,所以沒有生物存在 (D)生物圈內所有的物體均有生命

【答案】:【A

【解析】:(B)沙漠地區非常乾燥,只有特殊的生物能夠生存,因此數量不多,仍有生物存在 
(C)
高山因空氣稀薄、溫度低,7000公尺高空還是有鳥類,還是有生物存在 
(D)
生物圈包含生物及環境,因此生物有生命現象,環境為無生物,沒有生命現象。

 

( )4.  生長在沙漠地區的仙人掌上有許多「針」,這些「針」其實是葉子,這種針狀葉對仙人掌適應乾燥的沙漠有什麼影響? 
(A)
加快養分輸送速度 (B)增加水分吸收 (C)減少陽光的傷害 (D)減少水分散失。

【答案】:【D

【解析】:仙人掌針狀葉能幫助植物保存較多的水分,避免在乾燥環境下,水分過度散失。

 

( )5.  有關生物在不同環境生存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
國王企鵝生活在熱帶草原中 (B)北極熊體內厚厚的脂肪是為了禦寒及儲存養分 (C)在湖泊中可發現招潮蟹 (D)平地和高山的植物種類都一樣。

【答案】:【B

【解析】:(A) 國王企鵝生長在寒冷的極地。
(B) 
北極熊的體內有肥厚的脂肪層,能幫助禦寒。
(C) 
與海水交界的河口,有招潮蟹,在湖泊不易發現招潮蟹。
(D) 
平地的植物多闊葉林,高山植物多針葉林,,在高則為草原或矮小的灌木林,植物生存的環境及特徵均不同。

 

( )6.  生活在珊瑚礁的魚類,身體的構造與功能通常具有什麼特色? 
(A)
小體型、善於偽裝 (B)無魚鰭、顏色艷麗 (C)大體型、條狀斑紋 (D)厚脂肪、體型龐大。

【答案】:【A

【解析】:珊瑚礁群裡的魚類,類似像石狗公,不動的時候類似珊瑚礁岩,能躲避天敵的捕時。

 

( )7.  .仙人掌葉退化成針狀;乙.海拔7000公尺的高山上很少有生物蹤跡;丙.深海的海溝中沒有綠色植物;導致以上三個敘述結果的發生原因,若按()的順序排列,分別應該是下列何者? 
(A)
溫度陽光空氣 (B)水分空氣陽光 (C)空氣溫度水分 (D)溫度空氣水分。

【答案】:【B

【解析】:仙人掌的生存特徵是由於缺乏水分;海拔7000公尺的高山因氣壓較低,空氣稀薄,一般生物不易生存;深海的海溝則是因陽光無法穿透,因此缺乏陽光,終年黑暗。

 

( )8.  有關各種環境裡的生物種類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
非洲草原上有老虎、招潮蟹 (B)極地有企鵝、北極熊 (C)熱帶雨林中有蟒蛇、紅毛猩猩 (D)海洋中有海豚、鯨。

【答案】:【A

【解析】:(A)老虎生長在森林,招潮蟹在河口附近。

 

( )9.  下列何者不屬於生物適應自然環境的方式? 
(A)
北極熊體內厚厚的脂肪 (B)女人努力減肥以展現曼妙的身材 (C)沙漠中的植物有比較厚的角質 (D)石狗公可偽裝成珊瑚礁的模樣。

【答案】:【B

【解析】:(A) 北極熊為了適應寒冷的低溫,因此體內有肥厚的脂肪層,以幫助禦寒。
(B) 
減肥不是適應自然的方法。
(C) 
沙漠地區的植物為了適應乾燥環境,避免過度缺水,因此有較厚的角質層。
(D) 
石狗公不動的時候類似珊瑚礁,能幫助逃避敵害。

 

( )10. 鴨子為了適應環境,而有以下何種特徵? 
(A)
長滿全身的鱗片 (B)腳上有蹼 (C)鰭狀的四肢 (D)發達的犬齒。

【答案】:【B

【解析】:鴨子的腳上有蹼,能在水面上游行前進。

 

( )11. 可利用回聲系統找尋獵物的動物為下列何者? 
(A) 
獵犬  (B) 鮭魚  (C) 黑面琵鷺  (D) 蝙蝠。

【答案】:【D

【解析】:蝙蝠的是絕不發達,憑藉著靈敏的聽力,發出超聲波,並且接收超聲波,以辨別四周的環境地形,並尋找獵物。

 

( )12. 水筆仔的樹枝上常會懸掛著一根一根的筆狀物,請問這些是水筆仔的何種構造? 
(A) 
氣生根  (B) 果實  (C) 變形的莖  (D) 胎生苗。

【答案】:【D

【解析】:水筆仔由於種子無法在沼澤溼地萌芽,因此形成胎生苗,在母株上發芽,直接攝取母樹的養分,至成熟後才落地,以提高植物的存活率。

 

( )13. 豬籠草和毛氈苔等捕蟲動物常在土壤貧脊的環境中,主要藉由補食昆蟲以補充該地區何種營養素缺乏?此反應又稱為何?
(A) 
氮元素,觸發運動  (B) 氮元素,捕蟲運動  (C) 鐵元素,蒸散作用  (D) 鉀元素,捕蟲運動。

【答案】:【B

【解析】:豬籠草、捕蠅草生活在貧脊的土壤,由於無法從土壤中吸收充足的氮元素,因此演化成能捕食昆蟲的變態葉,這種現象稱為捕蟲運動。

 

( )14. 海洋探測船在例行的探測任務中,於深度300公尺處,發現了烏賊、蝦、蟹、魚等各種生物,但卻找不到綠色植物,下列何者是最主要的原因?
(A) 
溫度太低  (B) 壓力太大  (C) 缺乏陽光  (D) 缺乏空氣。

【答案】:【C

【解析】:水深超過200公尺以下,因為陽光難以穿透,因此綠色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自行合成養分,因此超過200公尺的深海裡,可能有其他的動物,但是不會有能行光合作用的綠色植物。

 

( )15. 下列有關生物圈的敘述,何者錯誤? 
(A)
生物圈包含了水域、低層大氣、部分地表 (B)生物圈為生物能夠生存的空間 (C)高山、海洋、沙漠都在生物圈的範圍內 (D)生物圈的垂直上下範圍約一萬公尺。

【答案】:【D

【解析】:(D)錯誤,生物圈的範圍為海平面上下各一萬公尺,共2萬公尺。

 

( )16. 有關生物圈的敘述,何者正確? 
(A) 
為海平面上下共一萬公尺的範圍內  (B) 生物圈內的環境都差不多,因此可以孕育出豐富的生命  (C) 為了適應不同的生存環境,生物通常有著不同的外觀、構造與習性  (D) 生物圈的範圍含有水圈及氣圈,但不包含岩石圈。

【答案】:【C

【解析】:(A) 生物圈的範圍為海平面上下各一萬公尺,共2萬公尺。
(B) 
生物圈內含各種不同的環境,包括高溫的熱帶雨林、乾燥的沙漠、寒冷的極地,等生態環境,均有不同種類的生存生存其中。
(C) 
生物為了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因此經由演化,具有不同的特徵,與特殊的生活習性,以適應環境的變化。
(D) 
生物圈的範圍包含水圈、低層大氣、岩石圈的範圍。

 

( )17. 臺灣擁有很多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下列哪一種環境較不容易出現在臺灣? 
(A)
亞熱帶雨林 (B)高山針葉林 (C)高山冰川 (D)落葉闊葉林。

【答案】:【C

【解析】:台灣沒有高山冰川存在。

 

( )18. 下列何者可以表示「太陽與太陽系生命現象的關係」? 
(A)
在太陽系內只要陽光照得到的地方就會出現生命現象  (B)離太陽太遠的星球,表面溫度太高,不容易出現生命現象  (C)距離太陽太近的地方,液態水會因為過於炎熱而變成水蒸氣  (D)陽光有殺菌功能,因此陽光照得到的地方,便不可能有生命現象。

【答案】:【C

【解析】:(A) 錯誤,月球能獲得陽光,但是並沒有生物。
(B) 
離太陽太『近』的星球,表面溫度太高,不容易出現生命現象。
(C) 
正確,距離太陽太近的地方,液態水會因為過於炎熱而變成水蒸氣。
(D) 
適度的陽光,能讓生物生存得更舒適,生物依然需要適度的紫外線。

 

( )19. 下列何種動物不易在熱帶雨林中發現? 
(A)
紅毛猩猩 (B)蟒蛇 (C)獅子 (D)鸚鵡。

【答案】:【C

【解析】:獅子適合在草原生態系的環境中出現。

 

( )20. 有關生物圈中生物的分布,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
陸地上有植物及動物 (B)空氣中有細菌 (C)海溝裡沒有任何生物 (D)極地裡有生物生存。

【答案】:【C

【解析】:超過一萬公尺的海溝,即使溫度低,水深壓力大,缺乏陽光,但是依然存在適應良好的生物。

 

( )21. 有關生物圈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 
火星上也存在另外一個生物圈  (B) 範圍在海平面上下一共一萬公尺  (C) 在高熱的溫泉裡找不到生物  (D) 在海洋200公尺深以下的水域不易找到生產者。

【答案】:【D

【解析】:(A) 目前火星上還沒有發現生物,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具有生命現象的星球。
(B) 
生物圈的範圍是海皮面上下各一萬公尺,因此生物圈共20000公尺。
(C) 
生物學家在溫泉裡發現有少數生物,即使在高溫的環境下依然能生存。
(D) 
水深超過200公尺以下,因為陽光難以穿透,因此綠色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自行合成養分,因此超過200公尺的深海裡,可能有其他的動物,但是不會有能行光合作用的綠色植物。

 

( )22. 生物學家認為最早的生命可能是自然發生的,其理由是:
(A) 
原始生物不需要營養物質的供應  (B) 最早的生命構造非常簡單  (C) 古代的地球環境和現代不同  (D) 目前還沒有發現外星人的存在。

【答案】:【C

【解析】:美國的科學家米勒在實驗室中,模擬地球最初的氣體成分,藉著強烈的閃電及紫外線作用,在實驗室中合成了簡單的有機物質,因此推測,最早的地球環境和今日的地球環境不同,因此早期的大氣成分,以及強烈的閃電、紫外線作用,形成具有生命現象的生物是可能的。

 

( )23. 地球上那一中生物的存在,雖然佔盡了優勢,但是卻造成其他生物生存的壓力?
(A) 
細菌  (B) 人類  (C) 蛇類  (D) 鳥類。

【答案】:【B

【解析】:人類的生存空間,憑藉著靈活的大腦及熟練的雙手,創造許多科技文明,但是也嚴重地破壞生態環境,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

 

( )24. 生物圈中生物會隨著環境變化作出調整,以利於本身生存,下列何者與光線無關?
(A) 
洞穴中的甲蟲,視覺退化  (B) 深海中沒有綠色植物  (C) 螢火蟲求偶  (D) 水筆仔具有胎生苗。

【答案】:【D

【解析】:水筆仔具有胎生苗是為了適應在河口地區高鹽度的生存環境,因此種子在母樹上發芽,吸取母樹的養分,直到成熟才脫離母體落地。

 

( )25. 關於生物圈的範圍何者正確?
(A) 
以海平面為基準,上下各約10000公尺  (B) 生物圈的範圍裡只包含各式各樣的生物  (C) 生物圈的範圍非常穩定,不會改變  (D) 如果把地球比喻成一顆蘋果,生物圈的範圍就像是蘋果的果肉一般。

【答案】:【A

【解析】:(B) 生物圈的範圍裡包含各式各樣的生物,以及賴以生存的環境。
(C) 
生物圈的範圍隨時在改變,並非保持穩定不變。
(D) 
如果把地球比喻成一顆蘋果,生物圈的範圍就像是蘋果的『果皮』一般。

 

( )26. 不同的生活環境有不同的生物生存,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D) 高空約10000公尺處依然有細菌的生存。

【答案】:【D

【解析】:(A) 駱駝俗稱「沙漠之舟」,因為其駝峰裡富涵『脂肪』,不是水分,脂肪在體內氧化,可以產生水,因此駱駝可以數天不飲水。
(B) 
仙人掌利用針狀的『葉』來避免水分大量蒸散。
(C) 
陽光無法照射到深海中,所以深海的生物其食物來源是來自於淺海動物死去後下沉的實體,作為主要的食物來源,因此間接地需要陽光。

 

1.    當太空中的固體碎塊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進入大氣層中,會與空氣摩擦產生光,即形成【流星】,若燃燒未盡,而落地地面,即形成【隕石】

2.    ()針葉林;()闊葉林;()草原;台灣的植物由平地至高山上出現的順序為【乙→甲→丙】

3.    ()熱帶雨林,()非洲草原,()極地,()河口沼澤,()湖泊,()海洋,()沙漠。

1

水筆仔

(河口沼澤)

5

企鵝

(極地)

9

石狗公

(海洋)

2

羚羊

(非洲草原)

6

海豚

(海洋)

10

招潮蟹

(河口沼澤)

3

仙人掌

(沙漠)

7

金剛鸚鵡

(熱帶雨林)

11

北極熊

(極地)

4

紅毛猩猩

(熱帶雨林)

8

海豹

(極地)

12

駱駝

(沙漠)

4.    毛氈苔和豬籠草捕食昆蟲,藉以補充【氮】元素,以彌補生活的地區土壤貧脊的缺點。

5.    地球大約在46億】年前形成,當時的地球呈現熔融的狀態,溫度很高。根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應該出現在【海洋】中。

6.    地球上凡是有生物生存的區域,稱為【生物圈】,如果以海平面為基準,其範圍包括海平面上下各約10000公尺的陸地、水域和大氣。

7.    具有代謝、生長、【感應】和繁殖等生命現象的個體稱為生物,例如:人類;不具生命現象的物體稱為非生物,例如:空氣。

8.    有些生物的體色和周遭的環境極為相似,稱為【保護色】,例如:莫氏樹蛙。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物生存的環境

 

()    地球適合生物生存的特色:

A 地球上的生命現象:

(1)      地球是至今唯一出現生命的星球,最主要的因素是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

(2)      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能同時出現水的三態的星球;離太陽太近,星球表面的溫度太高,水成為水蒸氣,不適合生物生存;離太陽太遠,星球表面溫度太低,水凝固成冰,也不適合生物生存。

B 地球大氣層的功能:

(1)  調節【氣候】,維持地表的溫度。

(2)  提供生物【呼吸】及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氣體。

(3)  臭氧層能減少【紫外線】對地球生物的過度照射。

(4)  阻擋來自太空的碎粒直接撞擊地球,可以保護地球避免受到【隕石】的撞擊。
由於大氣層的在,因此在地表上可以看到【流星】【隕石】
月球因缺乏大氣層,因此只能看到【隕石】,無法見到【流星】

C  從太空看地球:

(1)  從外太空看來,地球是一顆【水藍】色的星球。

(2)  台灣東部的【太平洋】是目前全球最大水域,與【大西洋】【印度洋】【北極海】大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0%,而陸地僅佔約30%。

(3)  地球上,陸地及海底主要是由【岩石】組成,岩石經過不斷地風吹、雨打、日曬後,變成了碎塊,再成為碎屑,最後成為地表常見的沙或土壤。

(4)  由岩石變成沙或土壤,經常需要經歷幾千年或是幾十萬年的時間。

(5)  土壤中所含有的【水分】【空氣】【礦物質】等能提供陸地上的生物生長所需;也能經由河流或風挾帶塵土到海水中,提供海洋生物所需的養分。

 

(   )1.       月球表面布滿隕石坑洞,地球則否,這說明了以下哪項事實? 
(A)
月球上缺乏水的調節 (B)月球缺乏大氣層保護 (C)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大,吸引隕石撞擊 (D)月球的組成全部都是岩石。

【答案】:【B

【解析】:月球因為缺乏大氣層保護,因此太空中的隕石落下,直接撞擊月球,形成月球表面的坑坑洞洞。

 

(   )2.       下列哪一組氣體在低層大氣中具有較固定的比例? 
(A)
臭氧與水氣 (B)氧氣與氮氣 (C)水氣與二氧化碳 (D)氮氣與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空氣的組成中,氮氣佔78%,約4/5,氧氣佔21%,約1/5
氮氣和氧氣是比例穩定的氣體。

 

(   )3.       地球上的海洋是如何形成的? 
(A)
地殼溫度冷卻後,水氣凝結成雨水降下,在地表低漥處匯集 (B)火山活動大量噴出水來 (C)地球形成時就有了 (D)外星人把水移過來的。

【答案】:【A

【解析】:地球上的最出火山噴發時,產生大量的水蒸氣,而熔岩也釋放大量的水氣,隨後地球的溫度逐漸下降,地殼的溫度冷卻後,水氣慢慢凝結,成為雨水降下,在地表低漥處匯集成為海洋。

 

(   )4.       下列哪一種氣體在現在的低層大氣中,所占的體積比例最高? 
(A)
氮氣 (B)臭氧 (C)二氧化碳 (D)水氣。

【答案】:【A

【解析】:空氣的組成中,氮氣佔78%,約4/5,是含量最多的氣體。

 

(   )5.       雨、露、霜、雪、雹等「天氣」現象,主要是因為大氣中含有下列哪一種物質? 
(A)
氧氣 (B)氨 (C)二氧化碳 (D)水氣。

【答案】:【D

【解析】:雨、露、霜、雪、雹等「天氣」現象,是由於水蒸氣含量的變化,隨著不同的溫度而產生。

 

(   )6.       地球上的哪一部分約占地表總面積的30%,且可作為生物棲息的場所? 
(A)
水域 (B)陸地 (C)大氣 (D)火山。

【答案】:【B

【解析】:地球上的『陸地』的面積,約占地表總面積的30%,

 

(   )7.       建築物之所以能夠穩固的座落在地表上,是因為陸地主要是由什麼所構成的? 
(A)
堅固的岩石 (B)堅硬的冰 (C)炙熱的岩漿 (D)柔軟的海水。

【答案】:【A

【解析】:地球上的陸地,包含堅硬穩定的地殼岩石,因此建築物才能高聳地建立。

 

(   )8.       下列何者是大氣層的功能?
.阻擋隕石直接撞擊地球;乙.減少紫外線的照射;丙.調節地表的溫度;丁.產生閃電與雷暴;戊.提供生物所須的水分。 
(A)
甲乙丙丁戊 (B)甲乙丙 (C)乙丙戊 (D)甲丁戊。

【答案】:【A

【解析】:甲.大氣層可阻擋太空隕石直接撞擊地球,於是可見到流星劃過天際。
.大氣層中的臭氧層,可減少紫外線的照射,避免生物的生命受到危害。
.大氣層可調節地表溫度,適量的二氧化碳氣體可讓地球的溫度維持適合生物生存的溫度。
.大氣層因水氣含量的變化,可以產生閃電與雷暴。
.大氣層中水氣的凝結形成降水,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水分。

 

(   )9.       大氣的組成包括氧氣、氮氣、水氣、臭氧及二氧化碳等,其中最能吸收紫外線,保護動植物免於受傷害的氣體為何? 
(A)
水氣 (B)氧氣、氮氣 (C)二氧化碳 (D)臭氧。

【答案】:【D

【解析】:臭氧能吸收紫外線,保護地表的動植物免於生命受到危害。

 

(   )10.   下列關於地球環境的敘述,何者錯誤? 
(A)
有陸地可提供生物棲息的場所 (B)水皆以液態存在 (C)有大氣層能阻隔來自外太空的危險 (D)具備生物呼吸所需的氣體。

【答案】:【B

【解析】:(B)錯誤,地球上的水因距離適中,能夠同時以固態、液態、氣態存在。

 

(   )11.   潛水的時候通常會攜帶氣瓶,一般來說,淺海潛水的氣瓶中空氣成分含量為:氧氣占五分之一、氮氣占五分之四。請問下列何者為使用這樣空氣比例的主要原因? 
(A)
氧氣含量太多會使氣瓶爆炸 (B)模擬陸上空氣成分的比例 (C)避免潛水夫症的產生 (D)減少氧氣使用的浪費。

【答案】:【B

【解析】:潛水攜帶氧氣瓶,是模擬在陸地上的環境,使體內的氧氣需求和在陸地相同。

 

(   )12.   地球上水體所占百分比如右表,已知海水與冰川都是不易利用的水,則易利用的水資源約占地球各類水體的百分之多少?
(A)0.001
 (B)0.036  (C)0.365 (D)0.401

【答案】:【D

【解析】: 生活上能利用的水,只有地下水和河水、湖水,兩者所佔的比例約為0.365%+0.036%=0.401

 

(   )1.       有關地球大氣的敘述,何者錯誤? 
(A)
現今大氣中氧氣占最高的比例 (B)二氧化碳含量極少 (C)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現後,大氣中的氧氣才開始增加 (D)原始地球火山活動噴出的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現今大氣中是『氮氣』的氣體量占最高的比例,氧氣則是第二位。 

 

(   )2.       下列哪一項因素不是生命能在地球發源的重要原因? 
(A)
富含氧氣 (B)富含有機化合物 (C)擁有海洋 (D)溫度適中。

【答案】:【A

【解析】:最初的生命形成,並沒有氧氣的存在,是由於後來的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才產生氧氣。
早期的生物是屬於異營性生物,並不需要氧氣。

 

(   )3.       若駕駛太空船環繞地球一圈,在所看到的景緻中,占地表最大面積的為下列何者? 
(A)
陸地 (B)火山 (C)海洋 (D)樹木。

【答案】:【C

【解析】:地球上面積最大的是海洋,約佔地球面積的70%。

 

(   )4.       有關地貌形成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
地貌產生改變通常需長時間才能有明顯變化 (B)地球並非一開始就具有固體外殼 (C)風、雨、流水等現象能持續改變地球面貌 (D)地球已不再發生地震及火山活動。

【答案】:【D

【解析】:地球仍有不斷地板塊運動,火山噴發、板塊撞擊等地質運動發生。

 

(   )5.       月球表面布滿坑洞,請問下列解釋何者較合理? 
(A)
缺乏液態水存在 (B)引力較地球大 (C)距太陽較遠 (D)沒有大氣層保護。

【答案】:【D

【解析】:月球表面坑坑洞洞,是因為缺乏大氣層的保護,因此隕石直接落至月球表面。

 

(   )6.       下列關於月球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
看不到隕石 (B)看不到流星 (C)看不到日出日落 (D)沒有紫外線照射。

【答案】:【B

【解析】:月球因為缺乏大氣層,因此看不到流星。
流星是太空隕石穿越大氣層,因為高熱,使得隕石燃燒的現象。

 

(   )7.       氣象預報中所預報的「紫外線指數」,主要反應下列何種現象對環境造成衝擊?
(A)
氮氣過量 (B)氧氣劇減 (C)氣溫異常上升 (D)臭氧層破洞。

【答案】:【D

【解析】:氣象預報中所預報的「紫外線指數」,是由於臭氧層破洞後,使地球上的紫外線過量,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脅。

 

(   )8.       地球之所以適合生物生存,以下何者不是主要的原因? 
(A)
有大氣層保護 (B)有堅硬的岩石地殼 (C)有液態的水 (D)有人類的存在。

【答案】:【D

【解析】:生物的生存,是由於環境的適合,但是人類破壞環境,經常是導致許多生物滅絕的主因。

 

(   )9.       目前低層大氣中含量次高的氣體為何? 
(A)
水氣 (B)氮氣 (C)二氧化碳 (D)氧氣。

【答案】:【D

【解析】:空氣中的主要成分:氮氣佔78%、氧氣佔21%、其他氣體1%。
因此含量次高的氣體為氧氣。

 

(   )10.   關於地球大氣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
大氣中最多的氣體是氮氣 (B)天氣變化與水蒸氣有關 (C)二氧化碳能提供植物呼吸所需 (D)臭氧可吸收有害的紫外線。

【答案】:【C

【解析】:(C)錯誤,二氧化碳能提供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氣體,氧氣提供生物呼吸作用的氣體。

 

(   )11.   關於空氣中各成分的比例,下列何者正確? 
(A)
二氧化碳78%、氮21%、其他氣體1% (B)78%、氮21%、其他氣體 1% (C)21%、氮78%、其他氣體1% (D)78%、二氧化碳21%、其他氣體1%。

【答案】:【C

【解析】:空氣中的主要成分:氮氣佔78%、氧氣佔21%、其他氣體1%。

 

(   )12.   下列的圓形圖中,若以斜線區域代表水域,未塗色區域代表陸地,則何者最能表示出地球表面水域與陸地的面積比例?
(A)
 (B) (C) (D)

【答案】:【A

【解析】:地球表面,海洋(斜線區域)面積佔70%,陸地(空白區域)面積佔30%。

 

(   )13.   從空照圖可看出地球陸地的地貌通常是什麼樣子? 
(A)
處處平坦 (B)布滿隕石撞擊的坑洞 (C)一片貧瘠 (D)有高低起伏變化。

【答案】:【D

【解析】:地球由於不斷地造山運動、火山爆發、板塊撞擊,導致地面隆起,而流水的侵蝕地形,使隆起的地面趨於平緩,因此造成地球各種高低起伏變化。

 

(   )14.   西元 1953 年芝加哥大學米勒曾實驗,模擬地球早期的大氣,將甲烷、氨、氫氣、水蒸氣等放在插有電極且密閉的容器中測試,能量由紫外線及放電等方法提供,然後證明這樣可以生成胺基酸等化合物。請問此一實驗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A) 
證明無機物可以形成構成原始生命的基本物質    (B)  研究如何分解胺基酸  (C) 分析地球早期的天氣變化  (D) 探討電解水蒸氣的新方法。

【答案】:【A

【解析】:米勒實驗模擬駔出地球形成的氣體,在實驗室中,以密集的放電和強烈的紫外線,構成了幾單的有機物質,證明最初的地球環境,有能力合成有機物質,於是地球的新生命,可能是這些最初的氣體構成的。

 

(   )15.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依照歷史先後順序何者正確?
(
大氣中充滿從地球內部噴發出來的氣體;(地球非常炎熱,地表到處是火山,布滿滾燙的融岩;(有機物結合成蛋白質,接著形成細胞構成生命;(當地球逐漸冷卻,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水降落到地表,雨水累積在低窪的地表形成海洋。 
(A) 
甲乙丙丁  (B) 甲丁乙丙  (C) 乙甲丙丁  (D) 乙甲丁丙。

【答案】:【D

【解析】:地球上的生命起源:
(1) 
炎熱的地球,早期到處火山噴發,形成岩漿海。
(2) 
大氣中充滿從地球內部噴發出來的氣體。
(3) 
地球逐漸冷卻,大氣中水蒸氣凝結成水降落到地表,雨水累積在低窪的地表形成海洋。
(4) 
有機物結合成蛋白質,接著形成細胞構成生命。

 

(   )16.   比較今日的大氣和原始地球大氣中組成的氣體成分,無法發現下列何種事實? 
(A) 
二氧化碳的含量變多了  (B) 原始地球的水氣很多  (C) 今日地表的海水,源自早期地球火山的爆發  (D) 光合作用生物的出現會消耗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現今的二氧化碳含量較以前少很多,最初的火山噴發,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由於二氧化碳溶於水中,因此早期的二氧化碳才會大量減少。

 

(   )17.   生物學家認為最早的生命可能是自然發生的,其理由為何? 
(A) 
原始生物不需要營養物的供應  (B) 最早的生命構造非常簡單  (C) 古代的地球環境和現在不同,有自然形成的多項因素  (D) 目前尚未證實有外星人。

【答案】:【C

【解析】:地球最初形成時,強烈的閃電及大氣作用,因此在高溫下,可能容易產生大量的有機物質,在適當的反應下,於是產生了新生命。
如今的地球,沒有當初的類似環境,因此不容易合成有機物質。
因此古今的差異,最主要是由於地球的環境不同,所導致的差別。

 

(   )18.   地球上大氣的改變過程有:
(
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氣和氦氣等較輕的氣體;(原始地球火山爆發噴出大量的水氣、二氧化碳及氧氣;(光合作用生物形成後,氧氣的含量漸次增加。
以上哪些是正確的? 
(A) 
只有甲、乙  (B) 只有甲、丙  (C) 只有乙、丙  (D) 甲、乙、丙皆正確。

【答案】:【B

【解析】:地球形成的演變:
地球最初形成,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氣和氦氣等較輕的氣體;
地球形成薄層地殼,不斷地火山噴發,產生大量水氣、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碳』,沒有氧氣;
能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形成後,才產生氧氣,因此大氣中氧氣的含量才能漸次增加。

 

(   )19.   欲判斷甲、乙、丙、丁四個物體何者為生物,分別用四個容器裝好,結果發現,甲:可由一個變成兩個。乙:可一代一代繁殖下去。丙:在加熱到 100℃時,沒有任何變化。丁:可以跑完一百公尺。則下列何者正確? 
(A) 
甲、乙、丙、丁均為生物  (B) 僅甲、乙為生物  (C) 乙為生物,其他則無法判斷  (D) 甲、乙、丙、丁均為無生物。

【答案】:【C

【解析】:乙:可一代一代繁殖下去,繁殖是生物的特徵。
甲:由一個變成兩個,數量增加不一定是繁殖現象。
|
丙:在加熱到 100℃時,沒有任何變化,像石頭一樣,加熱後沒變化。
丁:可以跑完一百公尺,汽車能也跑100公尺。

 

(   )20.   甲、乙兩物體何者具有產生新個體之能力,可經由下列哪一項的實驗判斷? 
(A) 
觀察是否會吸收水分  (B) 觀察是否會利用氧氣  (C) 觀察是否需要養分、並排出廢物  (D) 觀察其是否會動。

【答案】:【C

【解析】:需要養分、並排出廢物,是生物的代謝功能,生命現象的主要特徵之一。
衛生紙能吸水,因此吸水不是生物才有的特性。
蠟燭燃燒會利用氧氣,因此氧氣不是只有生物需要。
汽車會動,會動的不一定是生物。

 

 1. 由太空看地球,可發現地球外由一層朦朧的大氣層包覆著,並有白色的浮雲點綴,大氣之下是一片藍色的海洋與輪廓鮮明的陸地,形成了生意盎然的美麗面貌!試回答下列問題:

(   )1.       地球中哪一部分的存在得以維持地表的溫度,並阻隔來自太空的危險物質? 
(A)
海洋 (B)陸地 (C)火山 (D)大氣。

【答案】:【D

【解析】:地球由於大氣層的存在,因此可以隔絕太空的宇宙射線和隕石。

 

(   )2.       在低層大氣層的組成成分中,變化最大的是下列何者? 
(A)
氧氣 (B)二氧化碳 (C)水氣 (D)氮氣。

【答案】:【C

【解析】:地表變化最大的氣體是水蒸氣。
晴天時高氣壓壟罩,水蒸氣含量少。
陰雨天氣或是颱風,形成低氣壓,水蒸氣含量大。

 

(   )3.       大氣中,可以保護生物不受過量紫外線照射的是哪一種氣體? 
(A)
氮氣 (B)氧氣 (C)水氣 (D)臭氧。

【答案】:【D

【解析】:臭氧層可以保護地球上的生物。俾米受到過度的紫外線照射,使得生命受到威脅。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的起源和分布

()   地球環境的演變:

A 地球的形成:

(1)地球是宇宙中目前所知唯一有生物存在的星球。

(2)地球於46億年前】形成時,原始大氣和現今【不同】

(3)歷經頻繁的【閃電】及強烈的太陽【輻射(紫外線)作用,形成簡單的有機物(【胺基酸】【核酸】)隨著雨水進入海洋,終於形成原始細胞(【原核】生物,如細菌、藍綠藻)

(4)根據生命起源的許多證據顯示,最初的生物是由【無生物】演變而來的。

(5)目前所之最原始的生物,可能是構造非常簡單的【原核生物】

(6)地球上目前存在的生物,都是由【親代】進行【生殖】作用(【有性】生殖或【無性】生殖)所產生的。

 

B 地球上的氣體:

(1)原始的地球初形成時,缺少【氧氣】【氮氣】,原始的氣體包含【氫氣】【氦氣】【甲烷】【氨氣】等氣體。

(2)薄弱的地殼導致火山爆發,噴出【水蒸氣】【氮氣】【二氧化碳】

(3)熔岩會釋放出【水蒸氣】【二氧化碳】

(4)高溫的地球逐漸冷卻,水蒸氣凝結成為【水】,於是匯集成為廣大的【海洋】

(5)二氧化碳溶於水與鈣結合成【碳酸鈣】(【石灰岩】);綠色植物出現後,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氣,因此二氧化碳的含量【減少(降低)

 

C  生命的誕生:

(1)由於大氣中的各種成分在【雷電】作用和強烈的【紫外線】照射,在海洋中逐漸產生簡單的有機物質(【胺基酸】【核酸】)

(2)胺基酸及核酸逐漸合成複雜的有機物,於是海洋中有【生命】出現。

(3)構造複雜的蛋白質開始出現生命現象,於是簡單的生物出現,以攝取海洋中現成的有機物為食物,稱為【異營性】生物。

(4)地球逐漸冷卻,雷電作用減少,水中的有機物質日漸減少,生物開始缺乏食物來源,於是【自營性】【綠色】植物出現,進行【光合】作用,自行製造養分。

(5)【光合】作用的綠色植物出現後,大氣中的【氧氣】漸增,【二氧化碳】漸少,終於形成現今以【氮氣】(78%)【氧氣】(21%)為主的大氣。

(6)原始生命來自於有機物混合入水中,這些生物依賴依賴岩石中的成分維生。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大約距今【三十八億】年前。
人類的祖先出現距今大約200萬年】前。
目前發現最早的生物是【藍綠藻(距今約35億年前)

D  地球的變化:

(1)地球環境常因外力的改變,而產生巨大的變化,
例如:【火山】或大隕石撞擊地球。

(2)【冰河】時期使地球溫度巨大改變,造成許多生物的大滅絕。

E 生命起源的探討:

(1)1953年,科學家米勒尤里經由電極放電,模擬地球最初形成時期,太陽輻射線和閃電,在強大能量作用下,將原始大氣成功地合成一些能構成生命的基本物質。

(2)科學家推論:這些簡單的有機物質溶於高溫的海水中,經由聚積作用,合成較複雜的聚合物。

(3)地球上第一個生命,應該是在『海洋』中形成的。

 

 

 

 

()   課堂補充:

A 知識:

(1)大致上分為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兩大類。

(2)自然科學分為:

甲、   物質科學:物理、化學(二、三年級的主要內容)

乙、   環境科學:地球科學(三年級的主要內容)

丙、   生命科學:生物(一年級的主要內容)

 

B 常見物質的化學式:

(1)氧氣:O2
生物呼吸需要;約佔空氣體積的1/5
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時產生。

(2)氮氣:N2
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約佔空氣體積的4/5
地球形成過程中,火山噴發的氣體。

(3)水蒸氣()H2O
地球表面約佔70%的海洋。
生物體內進行消化、排泄、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質。

(4)氨氣:NH3
易溶於水,有臭味的氣體;
為地球最初形成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之ㄧ。
由於雷電及紫外線的作用,甲烷和氨氣可能是合成蛋白質的主要物質。

(5)甲烷:CH4
天然氣的主要成分;
為地球最初形成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之ㄧ。
由於雷電及紫外線的作用,甲烷和氨氣可能是合成蛋白質的主要物質。

(6)碳酸鈣:CaCO3
俗稱灰石,為一般大理石、貝殼、蛋殼的主要成分。
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會產生白色沉澱,即為此物質。

 

C  生物發展的流程:

 

 

太陽形成(50億年前)à地球形成(46億年前)à火球à逐漸冷卻à形成薄而不均勻的地殼à隕石撞擊à岩漿海。
原始大氣(包含H2、He、CH4、NH3)àH2和He因太輕逃逸至太空中
à火山噴發à產生大量水蒸氣(H2O)、二氧化碳(CO2)和氮氣(N2)
à熔岩釋放出水蒸氣(H2O)、二氧化碳(CO2)
à溫度冷卻至100℃以下,水蒸氣結成水à形成海洋
à二氧化碳溶於水,形成碳酸,和水中的礦物質(鈣離子)結合成碳酸鈣à形成石灰岩
à氨氣、甲烷在雷電及紫外線的作用合成簡單的有機物質à胺基酸、核酸
à部分的胺基酸、核酸結合成蛋白質
à蛋白質產生了生命(最早形成的生物),以現成的有機物質為食物(異營性生物)
à地球溫度下降,雷電作用減少,無法合成更多的有機物質。
à異營性生物食物來源缺乏à綠色植物含葉綠體,行光合作用,
  合成葡萄糖(自營性生物),並產生氧氣。
à氧氣合成臭氧,大氣中形成臭氧層,隔離紫外線。
à海洋中的生物開始在陸地出現
à陸地上出現植物à陸地上出現動物。

 

D  無生物(海洋中)à異營性生物(海洋中)à自營性生物(海洋中)à陸地植物à陸地動物

E         

 

 

( )1.     有關地球大氣的敘述,何者錯誤? 
(A) 
現今大氣中氧氣占最高比例 (B) 二氧化碳含量極少 (C) 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現後,氧氣才開始增加 (D) 地球形成初期,火山爆發的氣體就含有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現今大氣中,氮氣的含量最高,約佔4/5,氧氣第二高,約佔1/5

 

( )2.     地球最初的生命起源是哪種方式? 
(A) 
由生殖作用產生 (B) 在太空發生 (C) 在高空發生 (D) 由無生物自然發生。

【答案】:【D

【解析】:地球上最初的生物是由無生物演變而來。
 
簡單的有機物à複雜有機物à簡單的生命。

 

( )3.     關於地球,下列各項敘述何者錯誤
(A) 
地球原始的大氣成分與現今相同 (B) 地球約在35億年前開始有生命存在 (C) 地球形成至今約已46億年 (D) 地球初形成時非常的熾熱。

【答案】:【A

【解析】:地球的原始大氣含氫氣、氦氣、甲烷、氨氣;目前的大氣是氮氣、氧氣為主。

 

( )4.     地球上最早的有機物如何形成?
(A) 
早期的植物行光合作用釋放出有機物 (B) 地球早期火山活動噴發出許多有機物 (C) 地球形成時已有有機物了 (D) 天空雲層時常閃電,使地球大氣中的成分彼此反應,產生有機物。

【答案】:【D

【解析】:有機物形成是由於閃電、紫外線作用,將大氣中的氨氣、甲烷等氣體成分合成蛋白質。

 

( )5.     有關生命的起源,下列何者正確? 
(A) 
最早的生物可能出現在火山熔岩中 (B) 最早的有機體,可能是由大氣中的水氣、氧氣及二氧化碳等反應而成 (C) 最早的生物可能依賴岩石中的成分或其他有機物維生 (D) 直到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現後,大氣中才開始有氮氣出現。

【答案】:【C

【解析】:最早的生命出現在海洋中;最早的有機物可能是空氣中的甲烷、氨氣,藉由大氣的閃電與紫外線作用而產生的。最初的生物可能是以現成的有機物,或是岩石中的礦物質成為作為食物來源。
火山噴發時,才開始產生氮氣;
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後,才開始產生氧氣。

 

( )6.     有關地球生物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 
地球上的生命首先出現於46億年前 (B) 今日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一開始便存在的 (C) 生物因地球環境的改變而生存或消失 (D) 人類在地球上算是古老的生物物種。

【答案】:【C

【解析】:地球上的生命距今約三十多億年前;
生物的形成是經由不斷地演化才成為今日生物世界;
地球環境改變,如氣溫的變化,導致生物的滅絕或消失;
人類的生存距今僅二百萬年,在地球歷史的時間比例極短。

 

( )7.     地球上生命起源,依照歷史先後順序排列何者正確?
(
大氣中充滿從地球內部噴發出來的氣體; 
(
地球非常炎熱,地球表面到處是火山,布滿滾燙的熔岩; 
(
有機物結合,接著形成生命; 
(
地球逐漸冷卻,大氣中水蒸氣凝結成水降落到地表,雨水累積在低漥的地表形成海洋。
(A)
ààà丁 (B)ààà丙 (C)ààà丁 (D)ààà丙。

【答案】:【D

【解析】:地球為一團火球à表面都是火山、熔岩à噴發出二氧化碳、氮氣、水蒸氣à溫度降低,水蒸氣凝結成水,匯集成海洋à有機物合成、形成生物、產生生命。

( )8.     約在30多億年前,地球上開始有生命的存在,一直到現在,地球上依然是有各式各樣的生物生活在各種環境,請問在如此漫長的歲月中,生物的種類數量是如何變化? 
(A) 
所有生物都不會滅絕,從以前到現在持續增加當中 (B) 生物會滅絕,但仍然保持以前的生物種類 (C) 生物曾經全部滅絕後,又從環境中生成有機物,重新形成原始的生命 (D) 許多生物因無法適應環境而消失,又重新演變出各式各樣的生物。

【答案】:【D

【解析】:當環境改變,黨至大部分的生物因無法適應而滅絕,僅少數種類的生物,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因此生存下來,環境的巨大變化,經常為生物演化的原動力,此為天擇的過程。

 

( )9.     有關地球的敘述,下列何者是正確的? 
(A) 
地球形成初期,火山活動頻繁,噴發出的氣體不包含水氣 (B) 地球形成初期溫度很高,但今天已低於攝氏零度以下 (C) 地球的地貌至今仍持續改變中 (D) 地球有堅硬的外殼,即使地震、火山活動也都不會改變地表。

【答案】:【C

【解析】:地球噴發的氣體包含水蒸氣、二氧化碳、氮氣等。地球最初的溫度極高,現今地球的平均溫度約15℃;地球的面貌隨著板塊的運動、火山的噴發、地震等作用,隨時都在變化。

 

( )10. 下列關於大氣的敘述,何者正確?
(A) 
空氣中的氧氣含量達目前的比例後,生命才開始出現 (B) 地球剛形成時的原始大氣,其中的氫氣和氦氣不久後都散逸到太空中 (C) 原始大氣和火山噴發出的氣體作用,才產生目前的大氣 (D) 現今大氣主要是地球火山爆發所製造的。

【答案】:【B

【解析】:在有氧氣之前,便已有簡單的生物存在;地球的發展演變過程,火山的噴發,產生氮氣;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 )11. 雖然科學家無法親眼目睹地球的誕生,但是根據研究推測,下列有關地球初形成時環境的敘述,何者錯誤?
(A) 
地球到處是熾熱的岩漿海  (B) 經常有小岩塊撞擊地球  (C) 閃電頻繁、紫外線非常強烈  (D) 熔融的物質逐漸冷卻,固化為均勻的岩層。

【答案】:【D

【解析】:地球的溫度降低,形成地殼,但是並非均勻穩定,隨著火山的活動,板塊的運動等現象,地球的地殼也隨時變化,並非均勻穩定不變。

 

( )12. 下列何者不是所有生物都能表現出來的生命現象?
(A) 
代謝  (B) 運動  (C) 生長  (D) 繁殖。

【答案】:【B

【解析】:植物沒有明顯的運動現象。

 

( )13. 下列何者其有生命現象?
(A) 
岩石  (B) 礦物  (C) 細菌  (D) 空氣。

【答案】:【C

【解析】:細菌是生物。

 

( )14. 下列何者為生物?
(A) 
砂石  (B) 肥皂  (C) 煤塊  (D) 果樹。

【答案】:【D

【解析】:果樹是生物。

 

( )15. 下列哪一項不是生物維持生命所必需的?
(A) 
日光  (B)   (C) 空氣  (D) 土壤。

【答案】:【D

【解析】:生物生存不一定需要土壤,例如漂浮在高空的細菌。

 

( )16. 陸地上黑暗的洞穴裡,有蝙蝠生存,但卻不易找到綠色植物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A) 
缺乏土壤  (B) 空氣稀薄  (C) 溫度太低  (D) 缺乏日光。

【答案】:【D

【解析】:黑暗的洞穴缺乏陽光,無法提供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的能量。

 

( )17. 在地球的陸地上,何處比較容易發現生物的蹤跡?
(A) 
乾燥缺水的沙漠  (B) 缺乏光照的地洞  (C) 溫暖多雨的森林  (D) 終年冰凍的極地。

【答案】:【C

【解析】:生物生存的有利條件是溫暖有水。

 

( )18. 有關地球形成過程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 
約在46億年前,地球由太陽系裡許多物質及岩塊相互撞擊、聚合而成  (B) 地球剛形成時非常熾熱,呈熔融狀態  (C) 地球形成後因火山活動噴出大量水氣、二氧化碳和氧氣,形成早期的大氣層  (D) 迄今地球內部溫度仍然很高,會引發地震或火山爆發等活動。

【答案】:【C

【解析】:早期的大氣是指氫氣、氦氣、甲烷、氨氣。

 

( )19. 科學家認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可能是在原始海洋中自然發生的,主要的理由是什麼?
(A) 
原始生物不需要營養物的供應  (B) 最早的生命構造非常簡單  (C) 地球形成初期的環境和現在不同  (D) 太陽系中只有地球有水和大氣。

【答案】:【C

【解析】:地球最初的環境和現今不同,因此生物攝食的方式不同。地球形成過程先產生海洋,隨著雷電及紫外線作用,將空氣中的無機物,產生反應形成有機物,最後形成生命。

 

( )20. 下列哪一項不是生命的現象?
(A) 
綠豆種子發芽  (B) 酵母菌由一個變成兩個  (C) 青蛙長出後肢  (D) 水分子進入細胞。

【答案】:【D

【解析】:水分子進入細胞是滲透作用,為細胞內的物質活動,不屬於生命現象。

 

( )21. 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區,生物的數量和種類都很稀少,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A) 
缺乏空氣  (B) 缺乏能源  (C) 缺乏水分  (D) 氣壓太大。

【答案】:【C

【解析】:撒末地區生物種類和數量稀少,是因為缺乏水分。

 

( )22. 海洋探測船在例行探測任務中,於深度300公尺處,發現有烏賊、蝦、蟹、魚等,卻沒有藻類或綠色植物的蹤影。下列何者是此現象最主要的原因?
(A) 
溫度太低  (B) 壓力太大  (C) 缺乏陽光  (D) 缺乏空氣。

【答案】:【C

【解析】:陽光無法穿透超過300公尺深的海洋,因此愈深的地方因陽光不足,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因此超過300公尺的地方,可以有各種動物覓食,但是不會有植物存在。

 

( )23. 海拔7,000公尺以上的山區,很難找到動物的蹤跡,下列何者是最主要的原因?
(A) 
氣溫太高  (B) 氣壓太高  (C) 空氣稀薄  (D) 陽光不足。

【答案】:【C

【解析】:7000公尺的高空,很難找到生物蹤跡,是因為氣溫太低、氣壓太小、空氣稀薄。

 

( )24. 下列哪一項不是地球能孕育生命,適合生物生存的有利條件?
(A) 
地球上有空氣存在  (B) 地球距離太陽遠近適中、溫度適宜  (C) 地球上有水,可供給生物生存所需  (D) 地球上有大量的岩石及礦物。

【答案】:【D

【解析】:月球也有大量的岩石及礦物,但並沒有生物存在。

 

( )25. 地球初形成時,某些無生物在偶然的機會下形成了構成生命體的有機物,進而演變成早期的生物。科學家該如何判定初形成的有機物是否具有生命現象?
(A) 
是否具有細胞壁  (B) 細胞的構造是否完整  (C) 是否具備了可自行複製的機制  (D)是否具備葉綠體的構造。

【答案】:【C

【解析】:生物有明顯的生命現象,包含:營養(代謝)、生長、感應、生殖等。生物自行複製的機制,為細胞生長或生殖的重要特徵。

 

( )26. 生存在乾燥沙漠仙人掌,其葉呈針狀,與適應環境有何關係?
(A) 
減少水分的蒸散  (B) 增加光合作用的速率  (C) 可儲存大量的養分  (D) 增加水分吸收的面積。

【答案】:【A

【解析】:仙人掌的針狀葉,主要是在減少水分的蒸散作用。

 

( )27. 通常藻類或綠色植物只能在數十公尺深的海洋裡生活,但有些動物卻能生活在10,000公尺的深海,推測其原因,下列何者是較合理的解釋?
(A) 
能自行製造養分  (B) 以淺海沉澱下來的生物屍體為食物  (C) 能迅速的浮到海面上捕捉食物  (C) 能利用海水化合成養分。

【答案】:【B

【解析】:深海處的生物是以淺海生物死亡後的屍體沉澱至海底,作為主要的食物來源。

 

( )28. 下列四圖中,以哪一個圖最能代表藻類和魚類在海洋中不同深度的數量比較?(」代表陽光到達深度的極限,「」表藻類的數量,「」代表魚類的數量)
(A)          (B)           (C)           (D) 

【答案】:【A

【解析】:藻類數量僅海平面300公尺以內數量較多,深處則急遽減少。魚類在深處的數量略減,差異不是很大。

 

( )29. 地球大氣組成的演變過程主要包含三個階段:
(
)以氮、氧為主;()以氫、氦、甲烷、氨為主;()以水氣、二氧化碳、氮為主。
下列關於其演變的順序何者正確?
(A) 
  (B)   (C)   (D) 甲。

【答案】:【B

【解析】:原始大氣為()à火山噴發產生()à今日大氣形成()

 

( )30. 下列何者不是生物?
(A) 
硫酸銅晶體  (B) 欣欣向榮的荷花  (C) 不會游走的牡蠣  (D) 爬來爬去的螞蟻。

【答案】:【A

【解析】:硫酸銅晶體不是生物,是屬於礦物晶體。

 

( )31. 下列哪一項不是生物所表現的生命現象?
(A) 
綠豆發芽  (B) 大石頭風化成兩個  (C) 碰觸含羞草,其葉子會閉合  (D) 小狗在電線桿上尿尿。

【答案】:【B

【解析】:石頭不是生物,風化變成兩個不是生命現象所造成。

 

( )32. 下列關於生物和無生物的敘述,何者正確?
(A) 
生物最基本的成分是由細胞組成,而無生物是由分子組成  (B) 運動的一定是生物 (C) 會生殖的一定是生物  (D) 無生物需依賴生物生存。

【答案】:【A】【C

【解析】:生物是由細胞組成,無生物不是細胞組成。

 

( )33. 地球在形成之初的環境,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
地球表面溫度很高  (B)大氣的成分與現在類似  (C)地殼一直在變動  (D)空中常有閃電。

【答案】:【B

【解析】:地球剛形成的氣體和現今差異極大,非常不同。

 

( )34. 下列何者不是生物圈之範圍?
(A) 
太空  (B) 低層大氣  (C) 地殼表面  (D) 海洋。

【答案】:【A

【解析】:太空中沒有空氣,沒有水,生物無法生存。

 

( )35. 有關物質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 
生物行消化、排泄等種種活動所必需的成分是水  (B) 可供生物呼吸的是氧  (C) 可供植物行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是太陽  (D) 可供植物行光合作用原料的氣體是氧。

【答案】:【D

【解析】:植物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氣體是二氧化碳。

 

( )36. 生物學家認為最早的生命可能是自然發生的,理由是:
(A) 
原始生物不需要營養物的供應  (B) 最早的生命構造非常簡單  (C) 古代的地球環境和現在不同  (D) 目前尚未證實有外星人。

【答案】:【C

【解析】:目前的證據顯示,古代的地球環境和現今不同,因此生物生存的環境和條件也不同;最早的生物可能是自然發生。

 

( )37. 根據研究顯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較可能出現於何處?
(A) 
廣大的陸地與草原  (B) 遼闊的地球大氣中  (C) 在地球剛性外殼的內部較深處  (D)浩瀚的海洋之中。

【答案】:【D

【解析】:最原始的生命可能出現在海洋中。

 

( )38. 葉片寬大的綠色植物,不適合生活於乾燥的沙漠,海邊種植的防風林,葉片大多細小,理由是:
(A)
減少風的阻力  (B)便於吸收二氧化碳  (C)有助於光合作用的進行  (D)減少水分的散失。

【答案】:【D

【解析】:葉片退化成針狀,可以減少水分散失的面積。

 

【題組】請依據下列的短文,來回答2932等問題:

生命的起源

一般相信,地球的生命誕生於海洋。根據各地發現的化石,證實生物首先在海中演化,後來才到陸地發展。構成生物體的元素組成非常接近海水,這也暗示生命最早誕生於海洋,並在海中演化。

由此看來,海洋隨著地球歷史的演進而逐漸穩定並一直存在,是生命在地球上誕生並演化的最重要原因。

( )39. 目前太陽系中唯一發現有海洋存在的行星為何?
(A) 
地球  (B) 火星  (C) 金星  (D) 木星。

【答案】:【A

【解析】: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 )40. 現在我們居住的地球,海洋的面積約占了表面的多少?
(A) 50%  (B) 60%(C)70%  (D) 80%

【答案】:【C

【解析】:海洋面積佔地球表面積的70%。

 

( )41. 生命誕生於海洋,下列有關最原始生命存在的地球環境之敘述,何者正確?
(A) 
無氧  (B) 大氣中具臭氧層  (C) 地球表面已不再改變  (D) 陸地面積大於海洋面積。

【答案】:【A

【解析】:原始的大氣最初沒有氧氣。

 

( )42. 目前地球上多樣化的生物種類及其龐大的數量和下列何種現象有關?
(A) 
地殼變動  (B) 大氣改變  (C) 海洋面積減少  (D) 生物演化。

【答案】:【D

【解析】:生物的多樣性是由於生物為了適應環境,不斷地演化所產生的結果。

 

(二)   生命現象:

A 生命現象是指:【營養(代謝)【生長】【運動】【感應】【生殖】

B 具有生命現象的個體,稱為【生物】;如:【動物】【植物】【微生物】

C  不具生命現象的個體,稱為【無生物】;如:【岩石】【礦物】

D  無論生物或無生物,都是由【原子(或分子)所組成。

【註】:(1) 生物是由各種的【細胞】所構成;無生物則不是細胞組成。
       (2) 
最初的生物是由【無生物】演變而來,最初的生物可能構造非常【簡單】
          
現存的生物,是由【親代】經由【生殖】作用而產生。
          
生物經由外在的環境變化,逐漸產生適應環境的變化,稱為【天擇】
          
生物的演變若經由人為的喜好所挑選培育,則稱為【人擇】

 

 

生命
現象

定義

實例

營養

(代謝)

生物體內各種化學反應,通稱為代謝。

包含【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

物質的【合成】稱為同化作用。

物質的【分解】稱為異化作用。

合成:數百個【葡萄糖】合成一個蛋白質。

分解:葡萄糖在【粒線體】內分解產生能量。

生長

個體的長大或是體積的增加是

指細胞數目的增加,而非細胞變大。

受精卵發育成為新個體。

人體身高、體重的增加。

運動

個體位置的移動,即稱為運動。

植物沒有明顯的運動。

動物的追逐、奔跑、遷移。

感應

生物對環境的改變所產生的反應,
稱為感應。

植物莖的向光性、根的向地性。

動物的趨光性、神經的反射。

生殖

生物個體數目增加,需經過生殖作用。

包含;【有性】生殖及【無性】生殖。

無性生殖:秋海棠葉的落地生根、萬年青的扦插繁殖。

有性生殖:透過精卵結合,即為有性生殖。

E 生命維持生命的三要素:【陽光】【空氣】【水】

生命

要素

重要性及影響

陽光

太陽是地球上熱量的來源。

太陽使地球表面溫暖、明亮、適合動物生活。

太陽提供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

深海的魚類雖然生活在沒有陽光的環境,但是維生的食物來源,仍是來自於陽光的能量。

有些生物生活在海底火山附近,是以來自於地球內部湧出的物質維生。

空氣

氧氣:提供動物和植物的呼吸作用,產生能量。

二氧化碳:提供綠色植物(生產者)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

氮氣:含量最多且穩定為組成生物體的重要元素之ㄧ;
生物體無法直接利用;但是經由閃電及某些微生物(如:根瘤菌)產生固氮作用,將氮氣轉變成氮肥,
經由植物的根部吸收。

水佔生物體內成份的70%。

生物體內行消化、排泄、或光合作用等代謝作用必需的物質。

水可藉著溶解及擴散的功能,狀生物體內養分及廢物的運送及吸收。

養分

醣類、蛋白質、脂質等供應熱量,提供生物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

礦物質、維生素、水能調節細胞的生理機能及代謝作用。

 

 

(   )1.  有關生物生存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
岩石、礦物等屬於無生物 (B)生物能表現出生命現象,否則為無生物 (C)大部分生命生存的條件有空氣、水、陽光和養分 (D)生活在黑暗中的深海魚類完全不需要陽光便可以生存。

【答案】:【D

【解析】:深海魚類所攝取的食物,還是需要陽光。

 

(   )2.  詩芸來到加拿大白陽市,為了欣賞美麗的極光,必須忍受零下30℃的刺骨寒冷,這時她因為穿在身上的禦寒衣物無法保暖,而冷得發抖,試問「冷得發抖」是生物會有的哪一種生命現象? 
(A)
感應 (B)代謝 (C)繁殖 (D)生長。

【答案】:【A

【解析】:生物對環境刺激所產生的反應,稱為感應。

 

(   )3.  有關生物生存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
生物可表現出死亡、複製、燃燒等生命現象 (B)不能表現生命現象者則稱為無生物 (C)大部分生物生存的條件有空氣、水、陽光和養分 (D)長久以來生物不斷地出現在地球上,許多也因無法適應環境而消失。

【答案】:【A

【解析】:生物的生命現象,沒有包含死亡和燃燒。

 

(   )4.  生物能表現生命現象,下列哪一個不代表生命現象? 
(A)
閃電 (B)感應 (C)生長 (D)代謝。

【答案】:【A

【解析】:閃電和生命現象無關。

 

(   )5.  甲、植物人;乙、石頭;丙、細菌、丁、小草,上述屬於無生物者共有幾項? 
(A)1
項 (B)2項 (C)3項 (D)4項。

【答案】:【A

【解析】:石頭屬於無生物。

 

(   )6.  池水內的小東西是微生物。你是根據下列哪一項而斷定的? 
(A)
顏色 (B)形狀、大小 (C)氣味 (D)運動、生長或繁殖。

【答案】:【D

【解析】:微生物是生物的一種,能表現出生命現象。

 

(   )7.  下列何者不是生命現象? 
(A) 
植物的種子萌芽  (B) 酵母菌由一個變為兩個  (C) 蝌蚪長出後肢  (D) 水分子進入細胞。

【答案】:【D

【解析】:水分子進入細胞,稱為滲透,是細胞內物質活動的特性,不是生命現象的特徵。

 

(   )8.  下列何者不是生命現象所必需? 
(A) 
水分  (B) 陽光  (C) 空氣  (D) 土壤。

【答案】:【D

【解析】:生命現象不一定需要土壤才能生存;例如漂浮在高空中的細菌。

 

(   )9.  「感應」是生物所表現出來的生命現象,下列對此生命現象的敘述,何者正確?
(A) 
生物與生物之間藉由心靈或肢體的溝通,不需靠語言  (B) 動物體與植物之間,對於環境互相依賴的關係  (C) 生物體能感受外來的刺激,與環境的變化,並產生調節與反應  (D) 發自生物本體,與自然環境溝通的模式。

【答案】:【C

【解析】:「感應」是生物對環境的刺激所產生反應的作用,例如見到強光容易閉眼睛;受到驚嚇,容易冒冷汗。

 

(   )10. 海拔7000公尺以上,不容易發現生物的蹤跡,是由於 
(A) 
水份太少  (B) 空氣稀薄  (C) 氣壓太高  (D) 陽光不足。

【答案】:【B

【解析】:高山上的氣溫太低、空氣稀薄、壓力太小,因此不適合生物生存。

 

(   )11. 植物人是否為生物可由何者判斷其為生物? 
(A) 
仍長得像人  (B) 仍可唱歌  (C) 仍可進行代謝  (D) 仍可運動。

【答案】:【C

【解析】:植物人依然能夠呼吸,只是無法行動,因此體內依然進行代謝作用。

 

(   )12. 甲、乙兩物體何者具有產生新個體之能力,可經由下列哪一項的實驗判斷? 
(A) 
觀察是否會吸收水分  (B) 觀察是否會利用氧氣  (C) 觀察是否需要養分、並排出廢物  (D) 觀察其是否會動。

【答案】:【C

【解析】:生物明顯的生命現象是吸收養分,排除廢物。

 

(   )13. 月球上沒有生物的存在,其原因是月球缺乏 
(A) 
日光、水分、岩石  (B) 空氣、土壤、岩石  (C) 水分、養分、空氣  (D) 土壤、溫度、水分。

【答案】:【C

【解析】:月球表面沒有水份、空氣和養分。

 

(   )14. 小丸子的同學在討論生命現象,請問那位同學說的例子不對?
(A) 
長山說:我家的文鳥已經生了三顆蛋了  (B) 花輪說:我家的狗昨天對著另一隻狗狂吠  (C)豬太郎說:昨天學校校狗被車撞了  (D) 野口說:我家花園裡有一隻毛毛蟲正在大口地啃著葉子。

【答案】:【C

【解析】: (A) 長山說:我家的文鳥已經生了三顆蛋了 :這是生殖作用。
(B) 
花輪說:我家的狗昨天對著另一隻狗狂吠;這是生物體之間的感應  
(C) 
豬太郎說:昨天學校校狗被車撞了 ;和生命現象無關。
(D) 
野口說:我家花園裡有一隻毛毛蟲正在大口地啃著葉子:這和營養有關。

 

(   )15. 小丸子和姐姐正在討論庭院中有那些生物,請問下列那個選項是生物呢?
(A) 
曬衣架上的灰塵  (B) 地面上的落葉  (C) 繡球花上的水珠  (D) 瓜藤上的蝸牛。

【答案】:【D

【解析】:瓜藤上的蝸牛是生物,為軟體動物。

 

(   )16. 大雄多啦A一起到無人的星球上探險,希望可以找到和地球相似的環境,他們發現了星球上的四個區域,請問:下列那一個區域最適合生物生存?
(A) 
充滿岩漿的火山口  (B) 冰凍的甲烷冰層  (C) 攝氏10℃的液態水域  (D) 充滿氦氣的洞穴。

【答案】:【C

【解析】:攝氏10℃的液態水域適合許多生物的生存。
充滿岩漿的火山口溫度過高,冰凍的甲烷冰層溫度過低;
充滿氦氣的洞穴,缺乏氧氣,都不是適合生物生存的環境。

 

(   )17. 下列那一個選項中不具有生命現象?
(A) 
向日葵的種子萌芽  (B) 變形蟲由一個變成兩個  (C) 毛毛蟲變成蝴蝶  (D) 石灰岩洞出石筍。

【答案】:【D

【解析】:石灰岩洞出石筍,石筍不是生物,是酸性的地下水逐漸沉積而形成,不是生命現象。

 

(   )18. 小兔到陽明山賞花並看到許多景觀,下列何者不是生命現象?
(A) 
到處開滿鮮豔的杜鵑花  (B) 小油坑冒出熱騰騰的蒸氣  (C) 兩隻青斑蝶交配  (D) 水池中蝌蚪捕食孑孓。

【答案】:【B

【解析】:小油坑冒出熱騰騰的蒸氣,這是高溫的水蒸氣遇冷凝結的物理現象,生命現象無關。

 

(   )19. 科學家研究,太陽系中目前只有地球上有生物存在,下列何者不是地球上出現生物的原因?
(A) 
地球有一層大氣層,可以過濾太陽輻射及紫外線  (B) 地球上有水  (C) 地球有月球衛星,可以保護地球  (D) 空氣中有氧氣及二氧化碳,可以供應生物使用。

【答案】:【C

【解析】:太陽系中目前只有地球上有生物存在和衛星無關的。

 

1.         地球大約誕生於46億年前,科學家推論地球最初的生命可能起源於【海洋】中。

2.         有生命現象的個體稱為【生物】,例如:動物、植物;不具生命現象的物體稱為【無生物】
例如:岩石、礦物。

3.         地球上凡是有生物生存的區域,稱為【生物圈】,如果以海平面為基準,其範圍包括海平面上下各約10000公尺。

4.         地球上的生物依賴環境中的【陽光】【空氣】【水】和養分,以維持個體生存。

5.         生物能表現出【生命】現象,因此能和無生物做分別。

6.         高山上生物種類稀少,主要是受到【氣溫】【氣壓】因素限制,因此不利於生物生存。

7.         深海中的生物種類稀少,主要是受到【陽光】【溫度】【壓力】因素的限制,因此不利於生物生存。

8.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能提供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氧氣能提供所有生物進行【呼吸】作用。

9.         一般而言生物體內的水分大約佔生物體重量的百分之70%】

10.    目前以之分布範圍最廣的生物是【細菌】

11.    目前已知生物圈的範圍約20公里,地球半徑約6000公里,因此生物圈的範圍約占地球直徑的300之ㄧ,而此生物圈的範圍是否永遠固定不變?【不是】

12.    生物適合生存的範圍是在【溫暖】【水】的地方,因此生物的分布並不均勻。

13.    生物體內所佔的水分比例,和地球上所占海洋的比例,大約70%】;水份是生物進行【消化】【排泄】所必需的物質。

14.    海洋中的綠色植物一般只能生活在大約海平面以下200公尺內的範圍,主要是受限於缺少【陽光】

15.    海平面以上的範圍約占地球半徑的600之ㄧ。

16.    維持生物生存的四個重要因素為:【陽光】【空氣】【水】【養分】

17.    動物和植物的區別,在外觀上由於植物沒有明顯的【運動】現象。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活動1-1】 顯微鏡的使用

 目的: 
   科學實驗常常要使用一些器具,顯微鏡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儀器,可用以觀察肉眼看不到的小東西。本活動目的在了解顯微鏡的構造,並且學習如何使用顯微鏡。

 器材:

  1. 複式顯微鏡和解剖顯微鏡  各 1 臺
  2. 紅藍線絲  適量
  3. 載玻片   2 片
  4. 蓋玻片   2 
  5. 解剖針   1 支

 說明:

  使用顯微鏡應注意事項:

  1. 取拿顯微鏡時,必須用一手握住鏡臂,另一手托住顯微鏡的鏡座,使顯微鏡保持直立的狀態,切忌用單手提拿。
  2. 將顯微鏡放置桌上時,務必要輕輕放下。
  3. 顯微鏡的鏡頭必須保持清潔,必要時用拭鏡紙擦拭鏡頭,不可使用布或一般的紙,以免損傷鏡頭。
  4. 將顯微鏡輕輕地放置桌上,鏡臂放在靠近身體的一邊,鏡座後緣位於離桌子邊緣約三公分處。

 步驟:

 一、複式顯微鏡

 (一)認識構造 
   按照圖1一12,將複式顯微鏡的各部分找出來。

複式顯微鏡
圖1-12

 (二)製作坡片標本

  1. 取載玻片一片,擦拭乾淨
  2. 在載玻片上放紅和藍兩段細線絲,兩線交叉。
  3. 在細線絲上加一小滴水(圖1一13.1)。
  4. 取一清潔的蓋玻片,使與載玻片成約45角,將其一邊放在載玻片上水滴旁邊,另一邊用解剖針托住。將蓋玻片慢漫放下(圖1一13.2),這樣製成的玻片標本在蓋玻片下才不會有氣泡。如果有氣泡,可用鉛筆尖輕壓蓋玻片,將氣泡壓出。

玻片標本的製作1玻片標本的製作2
圖1-13 玻片標本的製作

1.在載玻片的細線絲上加一小滴水
2.用解剖針托住蓋玻片的一邊,使蓋
   玻片與載玻片成約45o角慢慢放下。

 (三)觀察玻片標本

  1. 將製作好的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玻片上的線絲交叉處要正好對準載物臺上的圓孔,然後用固定夾壓住玻片的左右兩邊。
  2. 轉動旋轉盤,使低倍物鏡位於鏡筒下方,對準載物臺的圓孔。
  3. 轉動粗調節輪使鏡筒下降(有的顯微鏡是使載物臺上升),直到低倍鏡距離玻片標本最近之距離(約一公分),注意物鏡不要碰到玻片。
  4. 反光鏡可使光線向上反射,經過載物臺上的圓孔進入物鏡和目鏡,到達觀察者的眼睛。從目鏡觀察光量,調節反光鏡的角度,使射入鏡頭的光線亮度適中均勻。必要時可以調節光圈,太暗或大亮均不適宜。
  5. 左眼從目鏡觀察,觀察時必須練習兩眼同時睜開。將粗調節輪慢慢旋轉,使鏡筒漸漸上升(或載物臺下降),當能看到線絲時,換轉動細調節輪到能看清楚為止,注意轉動調節輪時一定要慢,如果沒有看到線絲,就必須重新將鏡筒放下至物鏡離玻片最近之距離,再慢慢調節。調節粗、細調節輪時,注意標本在顯微鏡下顏色之變化。
  6. 用低倍鏡觀察後,如果要換高恰鏡,必須先將要放大的部位放在視野(看到的圓形範圍)中央,且能清晰看到;然後轉動旋轉盤,轉動時,務必注意勿使鏡頭碰到玻片,必要時,將鏡筒略為上升(或載物臺下降)。
  7. 用高倍鏡時,切勿轉動粗調節輪,只要稍稍轉動細調節輪,豈到能看清楚線絲為止。
  8. 從複式顯微鏡的目鏡觀察物體時,將玻片標本慢慢向前、後、左、右移動 ,注意觀察線絲移動的方向。
  9. 取另一載玻片,在其上用細油性筆畫e字,在顯微鏡下用低倍鏡觀察e字。

 二、解剖顯微鏡

 (一)認識構造
  按照圖1-14,將解剖顯微鏡的各部分找出來。

解剖顯微鏡
圖1-14

 (二)觀察標本

  1. 以左手托住鏡柱上方之鏡本體,以防止鏡本體滑落。
  2. 鬆開粗調固定器,左手將鏡本體上升,雙眼從目鏡裡看到載物板後, 將粗調固定器鎖緊。
  3. 放一團絲線於載物板上,閉上左眼或在目鏡護罩與左眼之間放張紙,轉動細調節輪,直到看清楚標本 為止;同法用左眼檢視;再調整眼距調整器,直到看清楚標本,使雙眼的焦距一致。
  4. 調整眼距調整器,使雙眼均能看到標本,檢視像的立體程度。
  5. 在載玻片上用細油性筆畫e宇,在解剖顯微鏡下用低倍鏡觀察e字。
  6. 使用後以左手托住鏡本體,鬆開粗調固定器,左手將鏡本體下降至鏡柱最低處,然後鎖住粗調固定器,再放回鏡箱。

 問題:

  1. 你使用的複式顯微鏡呈像與實物有何不同?
  2. 比較解剖顯微鏡與複式顯微鏡之呈像有何不同?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節】 形形色色的生物

  生物個體的大小差異很大 (圖1-6),有些肉眼即容易辨識, 有些如水中許多微小的生物,則須用顯微鏡才能觀察 (活動1-1和 活動1-2)

  地球上有各種不同的環境,有的地方潮濕,有的乾燥,有的炎熱,有的寒冷。大多數的生物生活在溫暖而有水的地方,但是,也有生物生活在終年冰凍的極地,另有些則定居在非常乾燥的沙漠地帶,甚至有些終年生活在又深又黑的洞穴中。

生物個體大小示意圖
圖1-6  生物個體大小示意圖
生物的個體差異很大,有些肉眼即可見,有些需要用解剖顯微鏡或
複式顯微鏡觀察,有些則需要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得見。

  生物通常都有其特殊的構造和功能,以適應周圍的環境。仙人掌(圖1-7) 的葉針狀,可減少水分蒸散;肥厚的莖,可貯藏水分以適應長期缺水的環境,例如沙漠。捕蟲植物具有特殊的構造和功能,例如毛氈苔和豬籠草(圖1一8),藉著捕食昆蟲,以獲得含氮的營養成分 ,故能生長於潮濕且土壤貧瘠的地區。

  另有一類在植物界中具有獨特生存方式的紅樹林植物,例如生長於台灣北部和西部河口的水筆仔 (圖1-9),他們生長在這些地區沿海各大河流與海洋交會的沼澤軟泥中 ; 在此環境中土壤缺氧,且鹽度高,既不適合種子發芽,也不利幼苗的生長。水筆仔是一種「胎生」植物,能適應沼澤的惡劣環境。它的種子像胎生動物一樣留在母樹上吸取養分,成長為筆狀的「胎生苗」。成 熟後脫離母樹,插入淤泥中,並長出根,形成植株;或隨著潮水送到其他地方生長。

book1-7s.jpg (8832 個位元組)

毛氈苔豬籠草

  圖1-7   仙人掌
    仙人掌的針狀葉和肥厚的莖
  圖1-8   食蟲植物
    1.毛氈苔  2.豬籠草

成林的水筆仔
筆狀胎生苗胎生苗的成長過程

圖1-9   水筆仔
1.成林的水筆仔

2.水筆仔的筆狀胎生苗成串垂掛於母樹上
3.水筆仔胎生苗的成長過程:胎生苗成熟後,脫離母體,插入軟泥中,長出根,發育成長成植株。

  洞穴中光線不足,生活在洞穴中的動物,視覺退化。蝙蝠由口發出聲波,以測量和其他物體之間的距離。行動緩慢的穿山甲,皮 膚特化長出堅硬的鱗片,遇到危險時,頭向柔軟的腹部彎曲,使身體成球形,以保護自己。螢火蟲會在夜間發光,作為雌雄間求偶的訊號 ; 甚至有少數螢火蟲類的昆蟲,會模仿他種螢火蟲的發光方式 ,誘引他種螢火蟲前來,再伺機予以捕食 (圖1-10) 。

穿山甲平常日的個體穿山彎曲成球形的個體
蝙蝠螢火蟲

圖1-10   特殊生活方式的動物
1.穿山甲:左為平常日的個體;右為彎曲成球形的個體。

2.蝙蝠
3.螢火蟲:左為雄蟲,腹部有兩節具發光器;右為雌蟲,只有一節具發光器。

◎如何用科學方法來探討形形色色的生物

   在日常生活中,有關生物的問題很多,例如心臟為什麼會跳動?鳥兒為什麼會飛翔?種子為什麼會萌芽等,這些問題都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探討。

  常用的科學方法的第一步驟是要對事物作周詳的觀察。例如瘧疾和登革熱等疾病,是由蚊蟲傳染 (圖1-11.1、2) 。蚊的幼蟲叫做孑孓 ,孑孓生活在池沼、水溝等處。要抑制蚊子孳生,可以從研究孑孓著手。如此便要仔細觀察孑孓的活動情形。

  在觀察了孑孓的活動情形以後,可看到孑孓常在靠近水面處活 動 (圖1-11.3) 。我們可能會問 : 「孑孓為什麼要浮到近水面處?」這就是科學方法的第二步驟一提出問題。

埃及班蚊

白線斑蚊

孑孓

圖1-11  蚊 蟲

1.埃及班蚊

2.白級斑蚊

3.孑孓

  提出問題以後,便要針對問題擬定答案。這種答案,是對問題的可能解釋,叫做假說。對上述有關孑孓的問題,提出的答案可能是 : 「孑孓需要空氣」 或是「孑孓需要光線」 。這些答案,在獲得證明以前,僅是推測而已,屬於假說。提出假說,便是科學方法的第三步驟。

  假說是否正確,還要用實驗加以求證。所以科學方法的第四步驟,便是實驗。實驗的設計,必須周詳。求證上述的假說「孑孓需要空氣」 時,可以用兩個燒杯, 盛等量的水 ; 再選取大小相同、數目相同的孑孓,分別放入燒杯中 。將這兩個燒杯放在光線、溫度均相同的地方。其中一杯的水面下橫著放置一塊鐵絲網,使孑孓不能靠近水面獲得空氣; 另一杯則豎著放置鐵絲網,孑孓仍然可以靠近水面,用來作為對照。這兩個燒林,只有要測試的因素 (阻礙孑孓浮到水面呼吸空氣) 不一樣。

  實驗過程中,要詳加觀察,並將孑孓的活動情形作成紀錄,然後比較兩個燒杯中的孑孓有無差異。若在水面下橫置鐵絲網的杯中的孑孓活力減退甚至死亡,這可說明實驗結果支持 「孑孓需要空氣 」 的假說。

  實驗常常要重複許多次,所得結果才比較可靠。有時實驗結果並不支持假說,在這種情形下,便要修正假說,甚至廢棄而重新提 出假說,並另設計實驗,再行求證。

  假說經過其他科學家廣泛的試驗,證明無誤後,就可能被接受而成為學說。但是,這一過程通常要經過多年的時間,也可能要經 由不同國家的多數科學家共同努力才能成立。學說即使被大家所接受,事實上仍要不斷的試驗與修正,有時甚至被廢棄。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節】 生物圈

  地球的表面高低起伏,有高山、平原,有海洋、河流,又有一層大氣層環繞著,而且到處都有陽光照射。日光、水和空氣孕育了無數的生命。

  所謂生命現象,是指個體所具有的代謝、生長、生殖、感應和演化等現象。具有生命現象的個體稱為生物,如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反之,沒有生命現象者,稱為無生物,如岩石、礦物等。生物和無生物都是由分子組成的,但是生物的組成較複雜。我們認識生物,學習生物學,要知道,生物只是自然界組織中的一環。

  絕大部分的生物需要養分、水、日光以及空氣等(圖1-4),以維持生命

圖1-4生物生存要素
^--圖1-4   生物生存要素
以牛為例,維持生命需要養分、水、日光及空氣等。

  水佔生物體內成分的百分之七十左右,是生物行消化、排泄或光合作用等種種代謝作用所必需的物質。日光可供植物行光合作用,也使地球表面溫暖、光亮而適合生物生活。空氣中的氧氣(O2)供生物呼吸,二氧化碳(CO2)則供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由此可知,環境中的水、空氣和日光等,是維繫生物生存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及其依存的環境,稱為生物圈。這個範圍包括水域、低層大氣及部分地殼表面所組成的區域,也就是說地球表面的陸地、水中及空中,都有生物生存。例如在七千公尺以上的高空,空氣稀薄、溫度低,也有鳥類飛翔。甚至在更高的高空中,約一萬公尺高處,科學家也收集到細菌。另一方面,在海底深處也有生物生存。概括地說,在海平面以上和以下各約一萬公尺的部分,都有生物(圖1-5)。

圖1-5生物活動範圍
^--圖1-5 生物活動範圍
此範圍包括海平面上、下各約一萬公尺

  如果將地球比作一個蘋果,生物圈的範圍就像蘋果的外皮而已。這一薄層的區域內,卻供養著各種各樣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科學家探測太空,至今尚完全證實其他有生物生存的星球。

  地球真可說是得天獨厚,具有適於生物生存的有利條件。面對這宇宙中目前所知唯一適合生物生存的環境,我們應該加倍愛惜。

文章標籤

陳毅/王健宇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